近日,我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对外公布。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框架下,《巴黎协定》进一步建立了强化透明度框架,要求各方在现有《公约》工作基础上,每两年提交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作为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双年透明度报告(BTR),其内容非常丰富,披露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气候变化资金及技术需求等一系列重要信息。尤其是很多内容与能源行业直接相关,十分值得能源人关注。在此,能联社梳理出了以下几处关键信息。
01. 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2021年约129.9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我国一年究竟排放多少温室气体?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主要研究机构还是各大主流媒体,最常用的说法是“百亿吨”级别。这份报告则首次给出了精准数字: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约为129.9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按照统计口径,2020-2021年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废弃物处理等五个领域。在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情况下,2021年排放总量约为143.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20年增长了4.0%,主要是由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导致。能源活动一项的碳排放占比就达到76.9%,其中又以燃料燃烧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多,占到能源活动排放的93%以上。
虽说化石燃料替代依然任重道远,我国近年在碳减排方面已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报告显示,2021年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50.9%;2022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4.1亿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了16.4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10月,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约4.9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9亿千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2.8亿千瓦。
02. 明确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到2060年大约要268.2万亿元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背后离不开一个“钱”字,巨大资金缺口却是多国共同面临的难题。正如《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所言,由于气候资金,特别是适应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受到严重限制。
在我国,2020-2022年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3万亿元,累计占支出总额的3.9%。截至2022年年底,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人均约1.5万元。2020-2022年,通过《公约》下多边资金机制、多边发展机构和双边合作机制等多种渠道获得国际资金支持共计26.2亿美元,年人均收到支持仅0.62美元,相当于中国自身财政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金额的0.6%。
迈向碳达峰、碳中和还需要多少资金?报告指出:2021-2030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2.0万亿元,2021-2060年减缓行动的年均资金需求规模约6.5万亿元,2021-2060年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年均需求1.6万亿元。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行动,中国从报告年份(2024年)到203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5.2万亿元,年均约3.6万亿元;从2031-206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243万亿元,年均约8.1万亿元。
算下来,从现在起到实现碳中和,资金规模至少要达到268.2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能源是主要需求领域之一。例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的资金需求最高,预估总额及预计分配到的资金额都在60000亿以上,具体包括推进可再生能源部署、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开发水电、发展核电、调控油气消费、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等。
不过据报告称,在获得资金支持方面挑战尚存。一是发达国家向中国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支持的意愿较低。二是气候资金概念进一步泛化,发达国家强调全球气候投融资,淡化履行气候资金支持的义务。
03. 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尚未达峰
另一个颇具关注度的问题,则事关我国“双碳”目标的进展。报告表示:“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碳排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加。”
报告还明确,碳达峰口径为燃料燃烧以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即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能源活动领域中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领域的全部二氧化碳排放。覆盖领域为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
综上也就是说,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尚未达峰。“但中国政府将通过一系列政策行动措施,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报告同时表达了信心。
任务艰巨,但其实也给能源行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以技术为例,报告明确“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其中包括燃料电池、建筑绿色低碳、新能源汽车等“双碳”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可再生能源技术”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等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等,这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技术研发创新与推广的主要方式,均与能源行业息息相关。面向“双碳”目标,下一步仍需加强技术创新部署与支持投入。对此,报告列举了新型太阳能光伏、深远海域及超大型海上风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先进智能电网等是重点需求的技术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