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的那个“大猪蹄子”

崔琰谈历史 2023-06-10 08:44:05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饭局,“鸿门宴”大家太熟悉了。这个司马迁笔下的古今第一饭局,给后人留下说不完的话题。樊哙闯帐无疑是鸿门宴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描写,也是是整个饭局的高潮,为了从危急处解救沛公刘邦,救主心切的樊哙持剑拥盾直冲项羽设宴的营帐后慷慨直言,英雄惜英雄的项羽不仅未怪罪怒发冲冠的樊哙,反而感叹其忠勇。《史记》原文为,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我是个吃货,因此鸿门宴中的一个细节折磨了我许多年,就是项羽当年赐给樊哙的那条猪前腿——彘肩。不要小瞧这个大猪蹄子。在秦汉以前,普通中国人吃肉包括吃猪肉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即使是在当时的社会精英如曹刿眼中,“食肉者”那都是上等人。而“彘肩”,也并非简单的猪肘子更非大猪蹄子,而是猪前肢肩胛骨部位至腕关节处,是包含肘子甚至可能蹄子在内的一个基本完整的猪前腿,在当时,一般是用来招待重要客人的,也是一头猪身上“最尊贵”的部位了。不过,给人家一个“生彘肩”,就不好理解了。

我至今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当年是这么解释的:樊哙护主,项羽表示欣赏,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考验他,就赐给他一大壶酒和一条生猪腿,樊哙毫不客气地当场全部干掉,项王被其豪气征服,终于不敢向刘邦下手。当时我就觉得这其中有问题,项羽欣赏英气勃勃的樊哙,赐其酒食可以理解;问题是,鸿门宴虽然不是什么好宴,但绝对是一个正规的贵族宴会,但是贵族范儿十足的项羽为什么要送给樊哙一条生猪腿?这条生猪腿又是摆在席上什么位置的呢?司马迁老先生的这个“生”字,真是让我大伤脑筋许多年。

后来读到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发现这位与我存在一样的疑问:“生字疑误,彘肩不可生食,且此物非进自庖人,即撤自席上,何以生耶?”梁先生的意思是,这条猪腿不是厨子送进来的,而是直接从席上撤下来的,难道项羽和刘邦他们也坐在那儿吃生猪肉吗?后来,感觉陆忠发在《现代训诂学探论》的观点比较靠谱,他认为这个“生”并非“不熟”,而是跟生铁、生丝的“生”一个意思,指“未加工”。也就是说,项羽赐给樊哙的是一条煮熟了之后端到宴会现场,但还没有分切加工的整条猪前腿。无独有偶,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一书中也持类似观点:“未食先出生,盖《乡党》所谓‘必齐如也’,未食而拨出少许谓之‘生’。”从钱先生的上述说法来看,用“未食先留”来解释“生彘肩”中的“生”字也是较为妥切的。樊哙突然光临鸿门宴,项羽明其身份之后,称誉并赐予未动食的整个熟猪腿(而不是连毛带皮血淋淋的生猪腿),这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而且,根据秦汉食制,当时上流社会实行的还是分餐制,大家席地而坐,列鼎而食,每人面前摆一个几案,没有煎炒烹炸,肉都是一大块一大块地煮(肉块小了不好捞),吃肉时须用匕(长柄汤匙)把肉从鼎、豆等煮肉的家什里捞取出,连肉带骨置之于俎(两端有足的砧板,为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放牲体的礼器,根据所盛物的不同还可分为“羊俎”“彘俎”“鱼俎”和盛干肉的“腊俎”等)上,由专人切割分解按需分配,这叫“折俎”,然后才送到各位宾客面前的几案上,大家蘸着各种配酱(就是所谓的“醢”了)开吃。所以,可以想见,项王和刘邦两个团队的精英人物在营帐内热热闹闹吃鸿门宴,帐外肯定一大帮下人张罗着烤肉煮肉,酒席一侧当然也摆着不少刚弄好还没分切的大块肉类吧?

因此,这个所谓的“生彘肩”,就是未动食的囫囵个儿的熟猪前腿,未曾折俎即没有切开的。在我们老祖宗眼里,能吃能喝,亦是英雄本色,所以我们敬佩武松的不仅是他能打老虎,也因为其能连干下十八碗烈酒;赵王要再次启用老干部廉颇前,也会先问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同样也可以想到,樊哙以盾为俎,将整个猪腿“拔剑切而啖之”,这种吃法粗犷而豪放,还催生个成语“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项羽既然敬重樊哙,故而在樊哙喝完酒后,便用宴席上预先另外留下的熟猪腿,而不是宴席上大家吃剩下的猪腿,更不是没煮熟的或干脆是生的猪腿来招待樊哙,更是合情合理的了。

所以说,“鸿门宴”上的那个大猪蹄子——“彘肩”其实很冤枉,人家可一点也不“生”。想想也是,在钟鸣鼎食的正式贵族宴会上,怎么可能出现“血呲呼拉”的生猪腿呢?

中国古代写史者一总是惜墨如金,叙事极其简洁,但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这或许恰恰是读史的乐趣所在吧?

2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