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199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聊聊痛风急性期的治疗经验。
中医讲,治病先知病,那中医里痛风是个什么病呢?
痛风疾病,中西医里都有,但其内涵却不一样。西医里,痛风专指因为尿酸高后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和肾络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肾(肾结石),这个观点直观而便于诊断。
中医对痛风的认知就不一样了。
中医里痛风的范畴包括痛风、痹症、历节等,这个意思涵盖并扩大了西医描述的痛风证候。
中医对痛风的认知,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认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痛风名字的出现,在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
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新旧者。
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有对痛风类似而详细的描述:
病历节,诸肢节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还列出了痛风疾病的脉象病因和治疗方法:
寸口脉沉而弱,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
张仲景还强调痛风的病因为肝肾不足,在外感湿邪导致经络阻滞不通的原因,创设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来治疗。
到了元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对痛风的症状病因的认知更加接近今天中医对痛风的认知:
彼痛风者,大率阴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闪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朱丹溪强调痛风疾病,内伤于七情,外伤于六淫,血气之运或迟或速而导致。认为痛风的发生终归是外邪运动内邪,正气虚是本因。
到了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认为:
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热痛,久则骨蚀。
总的来看,痛风疾病总属肝脾肾本虚和寒热痰瘀标实的虚实夹杂的疾病。
怎么治?
痛风急发作,这三个经方去红肿热痛,哪个都不错痛风,发作前一般毫无征兆,通常会在关节轻度受伤,或饮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情绪紧张,疲劳后引起。
痛风急性期,标实为主,中医里”急则治其标“,所以去写通络止痛是痛风急性期的治疗大法。
具体方法,明代医家虞抟在《医学正传》里认为:
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治以辛温,监以辛凉,流散寒湿,开通郁结,使气血和,更能慎口节欲,无有不安也。
具体治疗要根据风寒湿热瘀邪的具体不同而拟定祛邪方,加以通络活血止痛。
具体治疗方剂临床多见桂枝芍药知母汤、麻杏笖甘汤、乌头汤加减化裁。
个人认为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对痛风的治疗方法最有道理:
此类历节病,由风湿外邪,而兼脾肾俱虚之方也...用桂枝汤去枣加知母、附子,以调其阴阳。谓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治其热,下之肾阳已痹,故并加之。
按照吴仪洛的观点,中医拟定出下面的经验方法,临证有效,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祛风散寒类:麻黄、桂枝、防风、川芎、羌活。
祛湿类:白术、熟附子、薏苡仁、土茯苓、萆薢。
清热类:秦艽、地龙、生地、知母。
活血通络止痛类:红花、丹参、威灵仙、田七。
一般土茯苓、萆薢可以重用。
另外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加田七粉冲服效果也不错。唯一不好的是乳没二药容易引起呕吐,可以适当加山楂来缓解,再者山楂有活血散结消食的功效,对痛风有益。
上述各方汤剂除了水煎两次内服外,水煎第三次来泡脚熏洗,也可缓解痛风疼痛,效果也不错。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风或其他代谢病,甚或口腔黏膜问题,可以留言,会在闲暇时间一一回复。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17年第4期《 现代中医药杂志》李高兴文章《痛风治疗经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