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发生了一件非常严重的“叛逃事件”,新四军通海自卫团,由团长汤景延带领,多达六百多个战士逃到了汪伪政府那里当伪军,汪伪政府立即摆出了招揽态度,汤景延还被汪伪政府授予了少将,而汤景延此举,让当地百姓纷纷唾骂不已。
就在汤景延叛逃的时候,新四军内部对此完全没有预料,直到他们逃跑,都是在愣神的状态中。
只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汤景延以及他手底下的团(下面称为“汤团”)叛逃了不久之后,他们居然又回到了新四军,并且由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亲自接风洗尘”,这一幕震惊了周围的所有百姓,只见粟裕对着迎面走来的汤景延重重地握手说道:
“辛苦了,汤团长”。

那么,粟裕为什么对一个“叛徒”如此郑重对待呢?
汤景延逃离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1904年,江苏如皋城西陆家庄,一个书香世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就是汤景延。
汤景延的家族世代耕读,藏书丰富,家中长辈以诗书礼仪为本,对子弟教育极为重视,在私塾里,幼年的汤景延便开始熟读四书五经,练就一手端正遒劲的书法,只不过,成长到年少时,他并不满足于故纸堆中的世界,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16岁那年,汤景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亚体育专科学校,这所位于上海的学府,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校之一,汤景延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体育训练,同时接触到了五四运动后涌入中国的各种新思潮。
要知道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正处于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各种进步思想在这里交汇,汤景延的变化也是一日千里,在课外,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讨论时局,探讨如何改变中国的未来。
他渐渐意识到,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工具,更是一种唤醒民族觉悟,培养国民意志的方式,1924年,从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汤景延被分配到皋县担任宣传干事,他不仅负责编写文宣材料,还组织文化活动,并创办了当地第一个体育协会,推广现代体育运动。

他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信。
只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他又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下乡推广体育的过程中,他亲眼见到了农村的贫困、饥荒,以及地方豪绅对百姓的剥削。
这是他第一次思考社会的根源问题。
1927年,他进入江苏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军事谋报处工作,负责收集和整理军事情报,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军事视野,了解时局动向。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全面爆发,作为军事谋报处的成员,汤景延第一时间收到前线传来的战报,他看到日军的野蛮暴行,心中愤怒难平,决心不再做旁观者。
在一个雨夜,他独自来到灵甸港,找到当地的抗日组织,也就是海门的抗日游击队加入其中,毅然投身战斗。
因为有着出色的文化,他很快成为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骨干。
汤景延利用自己丰富的军事知识,带领队伍开展游击战,比如,他们埋伏在乡间小道,伏击日军的运输车队,还有,他们擅长在夜幕掩护下,袭击日军的据点。
海门抗日游击队在一开始能取得胜利,但渐渐地,由于游击队内部派系斗争严重,他逐渐对这种松散的抗日方式感到失望。

1940年,汤景延在苏中四地委社会部长陈伟达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不公开身份的特殊党员。
这个时候,汪伪政权正加紧对抗日力量的渗透与瓦解,他的顶头上司颜秀武未能抵挡诱惑,投靠了汪伪政府,汤景延不愿同流合污,以护送家属回乡为名,毅然前往如皋,加入了新四军的队伍。
但在不久之后,他接到上级指派的新任务,那就是前往刚刚宣布“反正”的汪伪保安四旅警卫团担任团长。
这支部队表面上属于汪伪政府,实则新四军早已在其中成功开展思想改造工作,汤景延的任务,是在复杂的敌后环境中潜伏,伺机为抗战事业提供重要助力。
苏北地区形势错综复杂,日军、汪伪、国民党势力犬牙交错,彼此渗透严重,稍有不慎,真实身份便可能暴露。
为了自保,汤景延选择与这些人随波逐流,每天周旋于各路军政要员之间,称兄道弟、花天酒地,甚至故意展现腐化堕落的生活作风,以取得敌人的信任。
他的“颓废”演技极为逼真,就连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也未起疑心,反而亲自派人前来策反。

汤景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能成功“投敌”,不仅能打探敌军兵力部署、作战计划,还能利用伪军身份打通物资封锁线,为新四军输送急需的物资。
同样的,这一计划的难度极高。
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粟裕提出了一个“集体潜伏”方案,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想法,那就是让整个“汤团”643人一起假投降。
这不仅意味着要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藏身份,更要面对人心的考验,只要有一人叛变,整个计划都可能功亏一篑。
面对风险,汤景延沉思片刻,最终坚定地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为了取得汪伪高层的信任,汤景延在投降前多次故意表现出犹豫不决,反复谈条件,确保整个“汤团”能完整进入汪伪体系,并驻守在通海五县境内。
1943年4月15日,经过一个月的周密准备,“汤团”全员换上伪军军服,正式接受汪伪政权的“万人欢迎大会”,汤景延被封为汪伪少将,还需通电全国表忠心,以示投诚决心。
成为了伪军的“自己人”之后,在这些觥筹交错的场合,他巧妙地从汪伪军官口中套取重要情报,并通过秘密电台传回新四军,为反清乡斗争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

除了军事情报,汤景延还利用敌人的贪欲,建立了一条隐秘的抗战物资运输线。
由于当时的日伪军内部腐败成风,汤景延以合伙经商的名义拉拢汪伪苏北分区区长姜颂平,在长江沿岸设立“协记公行”商行。
表面上,这家商行从事粮食和蔬菜贸易,实际上却是秘密向新四军输送弹药、药品和布匹的中转站,并成功护送大量情报人员穿越封锁线。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汤团”也在清乡行动中不断拖延战术部署,甚至在执行围剿任务时,暗中通风报信,让新四军游击队提前转移,成功破坏了敌军的多次围剿计划。
随着时间推移,汪伪高层开始察觉“汤团”的不寻常之处。
1943年8月,日伪军开始削弱汤景延的指挥权,将部队分散驻防,并安排日军大队长三本直接管理汤景延,试图彻底掌控“汤团”,新四军苏中区党委意识到,潜伏已达极限,必须尽快撤离。
为了完成撤退并给予敌人沉重一击,汤景延策划了一场“婚宴”暴动。他以排长周显才的婚礼为借口,邀请汪伪军官前来庆祝。
1943年的9月29日晚,日伪军官悉数赴宴,酒过三巡,汤景延借口“离席”后,埋伏在外的战士立刻发动突袭,瞬间击毙多名敌军高级军官,同时各驻点的“汤团”战士纷纷发起暴动,袭击敌人据点、摧毁军械库,成功取得大量武器弹药。

在击毙了多名日军的高级军官之后,“汤团”战士携带缴获的武器物资,在南通警卫团的接应下,顺利回到新四军根据地,成功完成潜伏任务,次日,粟裕亲自设宴接风,为汤景延及“汤团”将士庆功。他握住汤景延的手,感慨地说:
“这些天,你们受委屈了,乡亲们骂你可狠了”。
汤景延坦然一笑:
“他们骂我是汉奸叛徒,我毫不在意,只要能打败日本鬼子,什么都无所谓!”
“汤团”的集体潜伏行动,历时160多个日夜,巧妙周旋于敌人内部,不仅获取了重要军事情报,还打通了抗战物资运输线。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段传奇,同样也堪称是世界“潜伏工作”中的一段奇迹。
即便是日伪军也不得不承认:
“只有共产党的军队,才能创造这样的壮举”。
也正是在新四军种种的办法之中,在华东地区的日本侵略者始终拿我军没有办法,日军多次想要打击华东地区的抗日力量。

但每一次都被我军顺利瓦解,就是有着粟裕大将这样的战略智慧,加上汤景延以及他手底下战士们的临危不惧,才取得了一个令人惊艳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