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之死:萧克巧设鸿门宴,李运昌力主将之枪决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2-14 20:30:38

1939年的四月末,在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的决定下,担任着冀东抗日联军司令部司令员的高志远被判处“勾结吴佩孚,企图投敌叛国”的最严厉刑罚,高志远不久之后被枪决,作为冀东大暴动以及冀东地区抗日力量的最高领导人之一,高志远被处决,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而处决高志远,是担任着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为了制服高志远,萧克还为此设下一场鸿门宴。

而在“鸿门宴”之后,关于如何处置高志远,在当时的我军内部还展开了讨论,对于高志远的处置,众人意见不一,但是李运昌发表了他的意见之后,最终确定的处决高志远的决定。

李运昌认为,高志远武艺高强,如果把他押送到延安进行调查,中途可能会让他逃跑,如果高志远中途被日伪力量或者是吴佩孚进行接触,那么对我军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才决定了高志远的命运。

那么高志远究竟是什么人呢?

为什么作为冀东抗日联军的总司令,高志远最终落得这个下场呢?

高志远生于1907年,原名高翔云,字腾霄,祖籍河北滦县第三区多余屯。

他从小家境殷实,锦衣玉食,父母疼爱有加,生活无忧。

但他却并未沉溺于富贵享乐,而是自幼喜爱舞枪弄棒,这也是他武艺高强的由来。

高志远‬尤其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深深向往,心中埋下了忠义爱国的种子。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华北大地狼烟四起,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国土,高志远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心中愤恨难平。

他毅然决然变卖家产,倾尽所有,购置枪支弹药,招募了200多名义士,成立了一支抗日义勇军,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然而,他的决定遭到了家中父亲的强烈反对。

“抗日救国是国家的事,你一个白丁瞎忙活什么?”

父亲高贵愁眉不展,语气严厉。

高志远却毫不退缩,语气铿锵:

“您老人家从小教导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不能只是说说。如今国难当头,我若袖手旁观,岂不枉活一世”!

面对父亲的反对,他没有丝毫动摇,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战斗。

从此,他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日生涯。

义勇军如疾风骤雨般出击,时而埋伏袭击,时而奇袭日伪军据点,使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名声如雷贯耳,成为冀东抗日的旗帜人物。

1938年5月,在众望所归之下,高志远被推选为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这支队伍迅速壮大,成为冀东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抗日力量,也正是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我党的地下党员王仲华,在王仲华的引荐下,他与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李运昌建立了联系。

我党看到了他的潜力,决定任命他为冀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总司令。

冀东起义一举成功,抗日联军的规模迅速扩展至七万余人,其他抗日武装也达三万余人,与此同时,二十余万群众纷纷响应,冀东大地掀起了抗日狂潮,这便是著名的冀东‬大暴动,这场‬大暴动‬的‬背后,是民族抗日思想的觉醒,也同样是我党在华北地区发展的一个大事件。

与此同时‬,身处延安的毛主席也关注到了冀东‬地区的潜力。

1938年春,华北大地战云密布,日军正在大举南下,试图夺取徐州。

毛主席此时‬敏锐地‬察觉到,敌人在华北的兵力出现空虚,这正是中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的良机。

因此,毛主席果断决定,在冀东建立一片抗日革命的沃土,而‬这一艰巨的任务,落到了120师雁北支队司令员宋时轮的肩上。

宋时轮接到命令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平西,与邓华支队会合。

5月25日,两支队伍成功会师,并按照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出任司令员,邓华担任政委,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坚定,配合即将在冀东地区爆发的武装暴动,确保其成功,并借此机会巩固八路军的力量。

也是因此,宋时轮以及邓华与高志远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以及合作,在合作的时间里,他们结下了深刻的抗日友谊。

随着八路军第四纵队的不断筹备,冀东大暴动如火山般爆发,战火迅速席卷20多个县,村镇纷纷响应,超过20万人投身抗战。

这是一场空前的大规模反抗,令日军惊愕不已。在这次暴动中,冀东人民自发组织起了一支庞大的抗日联军,人数一度超过七万,成为抗战初期罕见的壮举,冀东的土地上,鲜红的抗日旗帜迎风招展,百姓们高呼着口号: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冀东大暴动无疑是成功的,对日军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冀东的抗日部队,立即遭到了日军的“反扑”。

首先,冀东的战略位置极为敏感,它既是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又是日军的眼中钉,敌人不可能坐视不理,很快便展开疯狂的反扑。

面对日军的围剿,八路军的应对策略是先在山区建立根据地,再逐步向平原扩展,宋时轮提出应集中兵力北上长城,在都山一带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这一计划得到了党委批准,第四纵队随即北进。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一战略存在严重的误判。都山地区紧邻伪满边境,日军长期经营,防备严密,且当地群众基础薄弱,补给困难,第四纵队苦苦支撑了一个多月后,不得不撤回冀东平原。

时值九月中旬,华北平原的高粱、玉米已经成熟,曾为游击战提供掩护的青纱帐即将消失。对于八路军而言,这意味着隐蔽条件大大降低,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

面对这样的情况,第四纵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去向。

在会议结束之后,他们决定将五万主力撤回平西整训,留下三万人坚守,待明年春天再回冀东。但也是这个计划,让‬冀东‬抗日部队再次遭到重创。

我军部队撤离的过程中,日军很快发起猛烈攻势,战斗中,宋时轮负伤,电台被摧毁,使得他们无法接收到中央的最新指示。在这种情况下,宋时轮权衡利弊,决定先行撤退。

10月9日,第四纵队与冀东抗联召开会议,商讨撤退方案。众人一致同意,撤退行动正式展开。然而,几万人的队伍在平原行军,无异于活靶子,日军紧追不舍,伤亡急剧上升。

更致命的问题是,部队士气低落,许多人中途脱离。据记载,改编自冀东义勇军的23总队在途中有1000多人逃散,而39总队的3000多人几乎全员失踪。最严重的一夜,竟有6000余人私自离队。

等到第四纵队成功抵达平西时,已经从最初的七万余人锐减到仅剩4000人。这场撤退,堪称灾难。

冀东大暴动的辉煌,在短短数月间,化作无尽的痛楚与沉重的代价。

由于日伪军的大规模扫荡,使得数万抗日武装惨遭敌军围剿,最终仅有‬几千人‬安全撤至平西。

此时,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萧克受命组建“冀热察挺进军”,开辟冀东、平西、平北三大抗日根据地。

萧克的到来,本意是重塑冀东的抗日部队,树立统一的精神,但是高志远却和萧克等人的理念发生了冲突。

因为高志远目光放在了冀东抗日的工作上,可是对于全国的抗日局面而言,转移保存力量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而‬高志远率部撤退至平西的‬时候‬,他以为能在这里继续发挥作用,然而现实却并未如他所愿,

在“冀热察军政委员会”成立时,他的名字竟然未被列入委员名单之中,更令高志远揪心的是,他当初承诺部下来年春天必定重返冀东,而如今,这个承诺却似乎难以兑现。当他向萧克提出重返冀东的计划时,却遭到了质疑。

因此,高志远暗中联系了吴佩孚,希望能从吴佩孚那里获得一些军饷,带着一些部队重返冀东。

除此之外,还有‬董保存的记述,萧克曾在访谈中回忆:

“高志远对八路军领导心怀不满,想脱离挺进军,正与日本人秘密谈判,同时还与北洋军阀吴佩孚联络,阴谋叛变投敌。”

这一指控如同晴天霹雳,彻底改变了高志远的命运,为了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发生萧克决定先发制人,先控制高志远‬。

这也是开头提到,萧克设下宴席邀请高志远赴宴,而后将他控制起来。

随后,在涞水赵各庄的上板城村,一场秘密会议召开,商讨如何处置高志远。

宋时轮认为:

“老高在冀东的威望太高,应该带回延安学习,他仍是抗日的重要力量。”

王仲华也表示:

“可以调查,但绝不能妄下杀令。”

然而,李运昌态度坚决:“高志远枪法如神,武艺超群,若放他离去,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萧克斟酌再三,决定枪决。

不久之后,高志远被处决,这位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最终以这样的结局落幕,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5 阅读:2068
评论列表
  • 牛牛 36
    2025-02-17 05:49

    得了吧!高志远联系吴佩孚叛乱纯属子虚乌有,被人陷害! 历史上吴佩孚是怎么死的?

  • 2025-02-17 16:59

    吴佩孚哪年死的?

  • 2025-02-17 18:18

    李运昌从来没来过平西根据地,一直在冀东坚持!而且高志远也是冀东的人!

  • 2025-02-20 14:36

    39年勾结吴佩孚?怎么感觉这么抽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