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来到瑞金时,中央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在此以后的一年中,二局破译了352本密码,几乎是每天一本,而且这些密码大多数还是新的自编本密码,即“特别密本”。邹毕兆后来回忆,那段时间,红军“对蒋介石总部的所有活动,包括意图在内,都是了解的。蒋介石的首脑机关和凡配有电台的师旅以上的司令部,他们干什么,只要通过电报,我们也就知道什么!”
然而奇怪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管二局制造的大“玻璃杯”有多么透明清澈,也不管三局的通信网络有多么快捷高效,前线愣是打不好仗,第四次反“围剿”和之前的那些漂亮战例,以及红军作战时那种酣畅淋漓的状态,都变得一去不复返了。
原因就出在李德身上。当时有人背地里把李德叫作外国“高鼻子”,后来红军长征,有一次“高鼻子”吃饭时来得晚,毛泽东用手往后一指,对他说:“里面有饭,快去吃吧!”这句话本来很平常,并无特别用意,但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却很快就把它变成了“毛泽东同志说李德是饭桶”的笑话,而且一时还纠正不过来。

“李德是饭桶”,其实就是很多红军老兵对李德的真实看法,其中也包括二局、三局的通信兵们——李德在指挥反“围剿”时,要么将他们辛辛苦苦侦收破译的情报干脆弃之不用,要么不会予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使得再多再准确的情报都只能打水漂,而通信网络搞得越好,红军打的败仗反而也越多,邹毕兆形象地形容为“玉变为石”。
与此同时,李德又不顾实际,一味生搬硬套苏联的那些军事经验。比如过去反“围剿”,1、3军团都是并肩作战,从来没有分开过,一俟抓住战机,便能形成一个砸向敌人的铁拳头。李德却提出“两个拳头打人”,将两个军团分开使用,弄得部队十分紧张疲劳,不但无法获得大的胜仗,反而消耗了不少兵力。
又如,以往红军是在掌握敌情的基础上,诱敌深入,然后以森林峡谷作为依托和掩护,对敌人进行围歼。当时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特地在中央苏区发起植树运动,并将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寄托于此,为此还写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名篇。李德反其道而行之,热衷于“寸土必争”、“打正规战”、“短促突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在他的指挥下,红军“扬短避长”,不打自己最擅长的运动战,而转打死守硬拼的阵地攻防战,其结果可想而知。

《玉变为石2》,欲知后事如何,请看明日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每日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日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