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脾气大爆发,骂人,很可能不是性格脾气的问题,而是一种叫做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的心理疾病。前面我讲过对立违抗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双相情感障碍。但是,这个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和它们是不一样的。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是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5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DSM-5)新增的心理疾病诊断,属于抑郁症。但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标准分类ICD -10和国家卫健委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2020年版”并没有单独列出这个问题。根据DSM-5一共11条标准来判断是不是这种问题:
1.严重的反复的脾气爆发,表现为语言(例如,骂人,大声吼叫)和/或行为(例如,打人,甚至打父母,用东西砸人,摔手机,摔玩具等等),其强度或持续时间与所处情况或所受的激发事件完全不成比例。
2.脾气爆发与其年龄不一致,就是人不大脾气不小。
3.脾气爆发平均每周3次或3次以上。也就是说,爆发频率相当高。
4.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两次脾气爆发之间时间段内的心境是持续性的易激惹或发怒,且可被父母、老师、同伴等观察到。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这个人天天气呼呼的。
5.诊断标准1—4的症状已经持续存了12个月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他从未有过连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保持安详平和状态。也就是说:连续三个月这些症状一直出现,不间断。
6.诊断标准1和4至少在下列三种的两种场景中存在,即在家、在学校、与同伴在一起的时候,且至少在其中一种场景中是严重的。当然,一般是在家里最严重,其次是在学校里。
7.首次诊断不能在6岁前或18岁后。也就是说,6岁之前就有这种情况不能被诊断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18岁之后才出现的,也不能被诊断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8.根据病史或观察,诊断标准1—5的症状出现的年龄在10岁前。
9.在过去的几年内,孩子的情绪异常高涨的时间不会持续超过1天,而且情绪异常高涨是与发病、加重、躁狂三大标准中的“B”标准相伴随的。这里的情绪异常高涨需要与一些生活中正性事件或者对某些事情期盼时的高涨心境区分开来,例如:遇到或预期到一个非常积极的事件发生,则人会变得兴奋不已,这就不能被视为躁狂或轻躁狂的症状。
所谓的“B”标准是指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的DSM-5躁狂症状的诊断标准第二条:夸大、自我膨胀,睡眠要求减少,滔滔不绝,思维奔逸,注意力随境转移,目标指向性活动增强,或过度参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活动。
10.这些行为不仅仅出现在重度抑郁症的发作期,且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分离焦虑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
注:此诊断不能与对立违抗障碍、间歇性暴怒障碍或双相障碍并存,但可与其他精神障碍并存,包括重度抑郁症、多动症、品行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如果症状同时符合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和对立违抗障碍的诊断标准,则只能诊断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如果曾有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则不能再诊断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11.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或神经疾病。如:饮酒。
这种心理问题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心理治疗肯定要跟上,而对于青少年的这种问题,最适合的就是家庭系统治疗,也就是家长要改善亲子关系,学会引导孩子,像很多国外心理和精神专家建议的增强支持系统:学校、老师、社区、社工,这些在我们这里是行不通的,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老师哪有精力和时间去治疗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社区那几位老大妈也不可能天天围绕着你转,社会工作者也不可能给你天天提供专业的心理救助。各种心理疗法对一个未成年人来说,他也不可能天天坚持有规律地去训练。所以,只有父母学会改善自己的态度,心态,改变自己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关键在于学会和孩子交流,学会顺势而为引导孩子,才能走进孩子心里,让他心服口服地愿意和你交流心里话。
治疗心理疾病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奉劝家长们千万不要详细两个月就能让孩子走出抑郁困境,走进学校走进工作岗位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