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合理的高产论文一旦在社交媒体上出现,总是会引起多方的警惕和关注,因为专业的学术打假人士总会嗅到学术不端的味道。
近日,西班牙一所大学的院长兼教授被曝出曾经一年发表的 7 篇论文里,有 6 篇都是从论文工厂购买的!如此明目张胆地“高产”,实难想象背后的利益驱动有多大。
一年 7 篇,6 篇都是购买的
据报道,去年,西班牙一所大学院长兼教授洛伦佐突然开始与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合作发表论文。在此前,他的合著者主要限于西班牙国内,但从去年开始,他合作的研究人员已经涉及到印度、中国、尼泊尔、韩国等多个国家。
图片来源:网络(洛伦佐)
短期内突然认识全球各地这么多个国家的专业学者,并且能与他们合作发文,这本来就很反常。根据撤稿观察网站为期 6 个月的调查后发现,这位教授去年发表的 7 篇论文里,有 6 篇都来自于一所印度的论文工厂 iTrilon,而这些论文都曾被公开出售过。
虽说近年来对学术造假的打击力度加大了许多,但面临着学术界发文的压力,一些论文工厂依然在暗处悄悄运营着。据调查,iTrilon 公司就通过一种不正当的手段,即出售“现成”的论文作者署名资格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在在 PubMed 和 Scopus 索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机会,此外,该公司还宣称自己在期刊里有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保证期刊接收稿件。
在2023 年6月,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西德什•扎迪就曾收到过 iTrilon 公司发来的广告邮件,当时 iTrilon 表示自己的一篇原创论文已经被接收,很快会发表在 《 生命神经科学 》 期刊上,并提供了几个作者署名出售,价格在 290 美元到 400 美元不等。
当西德什 • 扎迪想要进一步一探究竟,于是询问第五作者的位置价格时,却被告知该位置已经被预定了。后来这篇研究柑橘类水果提取物是否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论文就真的发表了,第五作者就是洛伦佐。对此,洛伦佐的解释是他为该论文做了修改和编辑,并且辩称为该论文支付的一笔钱是文章处理费。
但实际上,在调查过程中,已经有明确证据表明洛伦佐是 iTrilon 论文工厂的常客,而该论文工厂发表的很多论文都存在虚假数据和论文剽窃等学术造假的问题。然而,这篇论文的其他合著者纷纷表示对该论文工厂事件并不知情,或者未做出回应。
图片来源:百度
一年N篇,普通人灌水论文的套路?
此前也常有报道,“某某研究生一年发表论文若干”“某某博士发表论文若干,其中有7篇发在顶刊上”,对此,网络上总是褒贬不一,质疑灌水的声音总是居多。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这类型的宣传不过是各大高校为了增加学术名气和热度的套路,但是最终颇受舆论指点的还是研究生本人,这还是有点蛮不合理的。从事实上讲,一篇好的原创性研究,它的产出过程是非常复杂繁琐的,要经过前期文献积累和研究设计,中期的反复实验和数据收集,后期的论文撰写、修改、投稿、返修,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从而拖慢整个sci产出的进度。有些时候,一年都不见得能产出一篇,一年十几篇确实有点骇人。
但不可否认,有些研究生就是锦鲤附体,能够遇到一个好的导师,优秀的研究团队,甚至赶上好的时候,比如课题组论文发表的井喷时刻,再加上自身的努力,短期内有大量的产出也无可厚非。
图片来源:科研表情包
然而,sci论文的数量有时并不能完全代表科研的质量。据《202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7月,我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占世界总量的45.9%,排名保持第1位,美国排第2;但全球排名1%的高质量顶尖论文数量,我国却大幅度落后于美国。
这也难怪观众们越来越不吃社交媒体上时不时造学术网红那一套了。随着近年来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学术论文也呈爆发式增长,只要掌握了一种发文的套路,就可以采用“换汤不换药”的方式持续产出同类型的文章,一年几篇,甚至十几篇的批量产出也不难。但灌水的论文根本禁不起推敲,对学术的进步不仅毫无益处,反而还会损害我们国家的学术声誉。
被迫高产背后的现实压力
其实,论文异常高产的背后最终还是学者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学术大环境下,各大高校的学者身处其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去迎合学校制定的各种指标,项目,基金,论文数量,分区,影响因子,业内顶刊,各种评分和奖励机制都是明码标价的,要生存就只能在给定的框架内拼命发论文。
这就直接导致学术论文越来越多,但对行业真正有突破价值的却寥寥无几。更为荒谬的是,去年年底,nature报告2023年全球科研论文撤稿数量超过1万篇,创历史新高。
所以,论文撤稿了就结束了吗,那么被浪费的科研经费谁来承担?掀起的社会负面影响又该谁来平息呢?
写在最后
科研道德是每一个科研人最后的底线。哪怕没有数据,也不能硬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