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3年,中国第一家自选超市在深圳蛇口开业时,货架上的“自由选购”模式让市民目瞪口呆。而1995年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开业当天,8000平方米的卖场挤满人群,收银台前排起百米长龙,货架上的进口巧克力、成堆的卫生纸、整排的电视机,构成了一代人的“现代消费启蒙”。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24年家乐福全国仅存4家门店,永辉、大润发等本土巨头亦在收缩战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大型超市零售额增速仅2.7%,百货店甚至下降2.4%。传统商超的衰落,本质是工业化时代“大而全”模式的溃败。动辄数千平米的场地、数万SKU的囤货逻辑,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已成“成本黑洞”。以北京为例,一家中型超市年租金超千万,人工成本占比达15%,而电商平台无需承担实体店租金,价格天然低10%-20%。更致命的是,传统商超的服务体验日益滑坡:强制动线设计逼顾客绕行全场,生鲜区异味弥漫,收银台效率低下——这些痛点,在即时零售“动动手指、30分钟达”的冲击下,显得尤为刺眼。2
电商曾以“价格屠夫”姿态横扫零售业,202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达13.79万亿,占社零总额27.6%。但它的短板同样明显:一件商品从下单到收货,平均需1.5天(同城)至5天(跨省)。当消费者深夜急需退烧药,或做饭时发现缺醋,电商的物流链瞬间失灵——这正是即时零售崛起的缝隙。京东秒送将时效压缩至9分钟,美团闪电仓实现24小时营业,饿了么夜间药房覆盖率达90%。这种“即时性”重构了消费场景:宁夏贺兰县便利店老板张伟发现,春节返乡青年通过美团闪电仓订购一次性床单、旅行装洗漱用品,订单量暴增40%;北京某名创优品店员观察到,酒店周边门店的“应急消费”已成常态。数据显示,2024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增速达28.89%,远超传统电商17个百分点。
3
即时零售绝非简单的外卖扩列,而是一场重构“人-货-场”关系的革命。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城市变成“分布式仓库”。2024年10月,美团闪电仓宣布已经实现3万个闪电仓覆盖,计划2027年扩至10万;名创优品布局500个垂直仓,专攻美妆、日百等细分品类。这些仓点深入社区,SKU密度是便利店的5倍,成本却仅为传统商超的1/3。 而美团AI算法可将配送路径优化至秒级,骑手接单响应时间缩短至15秒;京东秒送通过“云仓+达达”模式,实现订单分拣自动化率超80%。迪卡侬接入美团闪购后,运动器材夜间订单占比达35%;饿了么24小时药房已超1.5万家,夜间医疗器械销量增长60%。这种“永不打烊”的服务,彻底击穿了传统零售的时间壁垒。
4
目前,即时零售战场已演变为巨头生态战。比如美团,它以3万闪电仓为支点,自营+合作模式双线并进。与永辉合作的“斑马超市”试点24小时前置仓,SKU超5000,1小时达覆盖3公里;2024年Q3即时配送订单量同比增14.5%,骑手规模达745万。而饿了么,则借阿里生态打通淘宝、高德流量,吸引蒙牛、飞利浦等2万家品牌入驻,主打“官方直营+自主定价”。其与顺丰合作的外卖业务,配送费比美团低30%。京东作为最早布局即时零售的平台之一,这几年这一业务始终没有突破。2025年,它启动高品质堂食外卖免佣金招募,联动达达秒送攻占高频入口。京东秒送专区“9分钟达”已覆盖3C、生鲜等品类,2024年Q3营收同比增38.6%。这场战役的底层逻辑是“高频打低频”:外卖日均订单量超1亿,而传统电商仅3000万。美团闪电仓用户月复购率达67%,远超电商平均20%。
5
即时零售面临“更快、更全、更便宜”的“不可能三角”矛盾。美团试图用算法优化破解:将超时罚款改为积分激励,骑手人均收入提升12%;饿了么推出“防疲劳系统”,降低订单取消率。这些都带动了深层的变革:首先,可实现白牌逆袭。凭借供应链优势,白牌商品在即时零售平台销量占比已达35%,某深圳数码配件商通过美团闪电仓,月销破百万。其次,2024年县域即时零售订单量增42.1%,一些前置仓已渗透至西部一些小县城,SKU超2000,而价格比传统超市低15%。第三,美团、叮咚买菜进军中东,京东秒送布局东南亚,中国模式正复制“30分钟达”神话。商务部预测,2030年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这场革命不仅重塑零售业,更在改写城市生活图景:当“万物皆可半小时达”成为常态,传统购物方式的谢幕,或许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