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6.8级地震,震亡8064人,伤38000人。
从灾区现场回来的一位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老师,向同事们展示了一张照片:
苍茫的天幕下,一处杂乱无章的废墟上,半跪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娘,满头白发被风吹乱,眼中满含泪水。
据这位老师回忆,老人一家九口,除她外,全部震亡,见到外地救灾人员,老人家不断喃喃自语:
“就是给我们打个招呼也好啊。”
1966年3月9日,周总理冒着余震危险来到灾区,经认真调研,征求多位专家的意见,总理说了这么一句话:
“世上没有不可知的事物,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报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也是大家必须遵循的路标。”
由此,也确定了当时我国“专家与群众测报相结合”的地震测报方针。
1973年初,唐山二中建立了地震科研小组。
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下发69号文件,正式提出地震工作的指导方针:“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
有了上级文件,各项工作迅速向下落实。
田金武主动找到校领导,请求尽快建立业余地震测报小组。
不久,经市科委批准,田金武当上了组长,并配备了李伯齐、王书慰两位老师当助手,还有100位学生也被吸纳到小组中。
有了小组,还要有仪器。
田金武主动请缨,专程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找他的老校友求教,从北京买回了仪器。根据北京专家的意见,自制了一些地震测报的土仪器。
工作很快有了成果。
仅几个月后,田金武领导的科研小组就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时隔一年时间,再次成功预报了1976年4月6日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地震,受到省市地震办的表扬。
省地震办给田金武发了一张奖状和一个笔记本。预报海城地震的图纸至今在田金武的儿子田主生手中珍藏。
联合国天气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先生说:“这张图纸足以证明田老师对唐山地震的预报不是偶然的,不是撞上的,一次撞上,两次撞上,三次还能撞上,很有说服力!”
1976年4月17日,唐山市召开地震会商会议,田金武代表刚一发言就语惊四座:
“京津唐渤张地区,可能在今年7月底,8月初发生7级以上地震,甚至可能达到8级。”
依据是:第一,土地电趋势异常;第二,地应力明显异常;第三,磁偏向仪明显异常。
这些都是大地震前兆。
会场上一片安静,没有反驳,也没人肯定。
时间来到1976年5月份,设在唐山地区的各地震台数据开始出现明显异常。
把情况报到唐山地震办的有:乐亭县红卫中学的侯世钧,山海关一中的吕兴亚,唐山自来水厂的安继辉,开滦矿地震办的王建功……
唐山地震办负责人杨友宸把这些情况上报了省和国家地震局。
国家地震局派分析预报室震情分析组组长汪成民到唐山调查、落实。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异常情况真实可信,并非受外界干扰,需要各地区密切关注。
汪成民回到北京,向主管领导——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梅世蓉汇报。
梅世蓉却认为:华北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要把目光放在南方,因为1976年5月底,云南龙陵发生了7.4级地震。
这也是大多数专家的意见。
无奈之下,汪成民再次来到唐山二中,把田金武画的“地电地磁1976年曲线图”带到北京。
结果,梅世蓉却去了四川。
1976年7月20日,梅世蓉从四川返回,汪成民立刻向她报告。
梅世蓉说:“四川那里比北京热闹多了,实际也没地震,从测震角度看,华北问题不大。”
面对主管领导的一锤定音,汪成民的辩驳苍白无力。
汪成民只好越级去找局领导,找了几次,他们都抽不时间来听一次专门汇报。
被逼无奈,汪成民把汇报写成大字报,贴在了局长刘英勇办公室门口……
据北京市地震队地震专家耿庆国回忆:
当时,耿庆国向梅世蓉汇报唐山情况时,梅世蓉以不容质疑的口吻,拍着桌子说他胡闹。
耿庆国又找刘英勇汇报。
刘英勇说:“我不听你的,我听梅世蓉的。”
震后,为掩盖事实真相,控制舆论,国家地震局上上下下统一口径:从来没见过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情况。震前,没有出现像邢台、海城那样的前震。震前什么宏观前兆都没有,唐山大地震完全是一次突发性地震,这种突发性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也是不可能预防预报的……”
这已远远超出学术之争的范围。
几年后,梅世蓉向中科学申请院士荣誉,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拍了桌子:“永远不能吸收这种人当院士!”
上文说到,1976年7月14日,国家地震局在唐山召开了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
会议现场,田金武把原来预测的京津唐地区,进一步缩小到唐山市中心五十公里的范围。
面对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田金武不卑不亢地说:
“我们的仪器是从北京三河地震地质大队买的,学校决定不让我搞教学了,天天研究它,我们的记录数据是准确的。”
田金武指着墙上挂着的图纸说:“这条曲线是土地电,4、5月份是上升趋势,进入7月份达到高峰,图纸上数据很清楚,是一点点上升,然后又有规律地降下来,绝不是我们的仪器出了毛病。”
“图纸标的很明白,很清楚,特别是地应力,大家注意:一开始它很稳定,然后就有了变化,变着变着就出格了。”
“每种仪器都显示异常,我们综合多种仪器反映出的各次异常,经过精心测算,用图纸、数据和公式计算将有大震、近震。”
“我们测算的是7月底、8月初将发生7级以上大震,甚至可能达到8级。”
众人不解。
有人问:“你说有大震,大震在哪?”
田金武肯定地说:“大震就在脚下,就在脚下!”
王书慰见状附和了一句:“那就让实践来检验吧。”
要知道,这可是和国家地震局领导的公开叫板……
(待续)
(本文主人公田金武,唐山丰南人,出生于上世纪10年代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唐山二中任教。唐山大地震前,任唐山二中科研小组负责人,较为准确地预报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并不幸在地震中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