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山大地震后国内外援助的事儿,前面的文章中介绍过一些。
当时,我国拒绝了国外援助。
对于国内的援助,按照河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规定,唐山只接收物资,不接收捐款。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各地的捐款单雪片般飞向唐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6年8月15日,全国各地寄给唐山的捐款有470笔,合计34000余元(震后唐山通信中断,捐款寄到了省会石家庄)。
很多人给灾区汇了款,却没有留下姓名。
比如,一封信内装有人民币10元,河南省粮票20斤,署名“一个共青团员”,从邮戳上看,是从河南漯河寄来的。
西藏加查县的一份电汇款150元,电汇附言中写道:请收下边疆新农民的心意,没有姓名和单位。
8月15日后,全国各地的捐款仍源源不断寄来。
根据中央关于不搞群众捐献的通知,除以河北省政府名义通过有关省市自治区,向捐款捐物人表示感谢外,还将寄来的款物退给了捐赠者本人。
对未写真实姓名、地址的,将捐献的款物和感谢信一并寄给有关省市自治区,请他们协助查询退给捐赠人。
丰南县是唐山大地震的重灾区。
据当时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的一位叫陈德顺的同志回忆:
当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收到全国各地群众自发的捐款,为彰显我们地震灾区自力更生的精神,上级领导决定:由县民政局负责,把所有捐款退还本人,同时,给每人寄一封感谢信。
我听到这个消息,很是不解,问同事张建勋:
“这些捐款已经寄来了,是捐款人向灾区表达心意的,咋还退回去?”
张建勋说:“这不是强调灾区人自力更生的精神嘛。”
“那捐款咋退给本人?比如有叫‘解为民’、‘解爱民’的,一看就留的不是真名,”我不解地问。
“那好办,汇款单上有汇款邮局,退给他们,由他们再去找呗。”
“那他们找不到咋办?”
“你操那份心干嘛?再说了,这还不简单,上缴国库呗。”
还有一批批全国各地的青年,有亲自来联系的,有来信要求到灾区奉献青春,重建家园的等等,所有这些要求都被拒绝了。
最后,我统计了一下,印感谢信,退还捐款再加上劝返的费用就花了将近十万元。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灾区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
进入震后恢复建设阶段,河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一位领导响亮地喊出一句口号:“三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干,腾出一人搞基建,自力更生建家园。”
口号喊的挺顺口,实际上也真正做到了,也就是说,抗震救灾靠自己,重建家园也要靠自己。
当时,指挥部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可以接收外省市援建唐山一条街、一个小区,过后,可以把这条街、这个小区以援建省市命名。
这个建议被小心翼翼地提出,却被当场否定。
唐山居民王志勇回忆:
1976年入冬前,政府通知统一迁坟,为的是防止来年瘟疫流行。
地震中慌不择地堆在市边上的坟头,都要在限定日期内迁到指定地点。
于是,每天晚上,街头巷尾,总能听到一片叮叮当当的钉棺材声。
地震中入葬的人,能有一领苇席就不错了,没有谁是躺进棺材里入土的。
中国在拒绝外国人道主义援助后,唐山人要自力更生,继而提出拒绝外省市援建的口号。
人们白天上完班,晚上要抓紧时间,弥补上这一课,狭窄的院子里无法施展,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到马路边干。
小孩给大人举火执烛照亮,把一条条街,都映照得灯火通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唐山市区新建的楼房顶上,支起很多自造的天线网,样式各异,五花八门。
天线多了,就有点乱,就显得不够美观。
一些来唐山的外地人也不明白:当时盖楼房时,怎么不统一规划设计一下呢?
这些人不知道,唐山本可以有这个机会的,但遗憾地错过了。
大地震后,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建筑设计专家来到唐山,参与震后重建。
在房屋规划设计时,这些专家充分考虑了以后电视机大规模进入家庭,需要天线辅助收视的实际,在各住宅楼顶上设计了电视天线这个配置。
在全市居民小区设计进入最后审核阶段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市领导问到会的市建设、计划部门的同志:
“咱们市现在有电视机的占多大比例?”
有人回答:“不到40%。”
领导问:“既然多数居民买不起电视机,那楼顶上装天线干什么?
有人附和:“目前看是没必要”。
就这样,专家们带有前瞻性的天线设计被取消了,唐山也才有了后来居民小区楼顶的“百花齐放”、“标新立异”。
1989年6月23日,《建设报》第三版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城市水的危机与对策》。
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唐山市市区超采水量达3亿立方米,日缺水6万立方米。按照工业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00年,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合计为9.13亿立方米。”
“但目前市区工业、生活、农业总供水量为每年5.7亿立方米,即使引滦入唐工程完工输水,只增加2.25亿立方米,每年尚缺1.18亿立方米。”
尽管后来有了引滦二期工程完工输水、万元产值用水量减少,循环再用水等措施,但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
唐山地下水超采,水位下降,市区地下陆续出现了几个漏斗区。
供水不足,供水困难问题在当时唐山市区各小区经常发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怪才”用六部电影的名字形容唐山城市供水情况,特别有意思。
当时,唐山各小区住宅楼最高一般不超过六层,但就是这六层楼,正常供水仍很困难:
一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楼供水较充足,不缺水);
二楼《龙江颂》(紧扣该电影主题,牺牲自己,顾全大局,保证对高层发扬风格);
三楼《沙漠追匪记》(供水不足,需要找水);
四楼《上甘岭》(供水困难);
五楼《泪痕》(水如泪滴);
六楼《望乡》(妄想的谐音,表示正常供水是妄想)。
原本,这些问题是不可能出现的。
据时任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干部张书云回忆:
震后,各省、各部委都想方设法立足自身优势,支援唐山,给唐山办点实事。
水利部(当时叫水电部)派一位中层干部带领一班人马来唐支援。
据说,当时水利部领导内定了一个对唐山的支援额度。
第二天,一位分管农业的市领导在唐山宾馆接待水利部的同志。
待水利部的这位司长说明来意后,市领导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唐山不缺水。
一句话就把人家给“闷”了回去。
人家热脸贴了冷屁股,只得乖乖回去向部领导报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唐山发现缺水问题后向水利部报告,申请支援时,人家总免不了问一句:
“你们唐山不是不缺水吗?”
如今,唐山大地震已过去快五十年了。
虽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观点来重新审视那个时代,但重温历史,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第二次还是很必要的。
有包容之心,对自己包容,对别人的错误包容,承认自己有缺点,有问题,客观面对问题,和别人开展务实合作,是我们发展道路上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单打独斗,总需要朋友的帮助,我们包容一点,朋友就多一点,遇到困难时,人家会更愿意帮我们。
独自立主,自力更生当然很重要,但时时处处强调自己很行,就会变得没朋友,变得孤立。
这是唐山大地震留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