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曾试图避开赵光义的势力范围但最终失败故赵光义得以登基

史海撷英 2024-09-14 11:33:54

有这么一个问题,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可为什么赵匡胤不传位给自己的成年儿子,而选择传位给兄弟赵光义呢?

说到这里,可能有一个误会,也就是实际上,赵匡胤直到驾崩,都没有明确说过要传位给弟弟。当然了,他也没有明确说明要传位给儿子。实际上,赵匡胤并没有立太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普遍的说法是,这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要求的。

杜太后认为,君王年幼是引起五代乱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大宋王朝走上五代十国那样的老路,出现王朝短命的悲剧。所以,杜太后希望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君王年幼的情况,自然也就能够避免大宋覆灭的悲剧了。“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个说法究竟对还是不对?历史上已经讨论了一千多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认为对的,是因为杜太后说得有一些道理。认为不对,是因为这违背了“嫡长子制”的传统,而且很像是赵普和赵光义的一场合谋目的是为了证明赵光义得位的正确性。

不过,今天抛开这个问题的讨论会发现,赵匡胤让赵光义掌权是必然选择,但是并不表明就要把皇位传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义

陈桥兵变的发起,固然是士兵哗变的结果。但是,无论是怎么哗变,总得有个人在幕后组织,没有人组织,这个政变也发动不起来。按照各种史料的记载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这场政变的组织者多半是赵光义。至于赵光义是否提前给赵匡胤说过这个事儿,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赵光义组织这个事情,可能性确实是最大的。

既然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是组织者之一,他理所当然就应该获得红利。因此,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把赵光义放在国家二号人物的位置上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能说赵匡胤把赵光义放在二号位置上,就是培养他当接班人。除了因为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组织者,他应该获得红利以外,赵匡胤也必须用赵光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自然需要有人辅佐他。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当然可以辅佐赵匡胤。但这些人是让赵匡胤不放心的,因为五代时期,皇帝被身边的亲信推翻的事情经常发生,赵匡胤当然得提防他的义社兄弟们。

那么事后,唯一让赵匡胤放心的,就是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而且,必须有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赵氏家族的家天下才会更稳固。

赵匡胤

五代时期,就曾多次出现因为家族无人,因此权力被夺去的情况。比如,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一家老小被杀光后,郭威甚至找不到继承人,只好让干儿子柴荣来继承皇位。然而柴荣的家人也几乎被杀光了,柴荣的儿子年纪又很小,因此柴荣驾崩后,最终赵匡胤捡了一个便宜,夺了皇位。假如柴家当时还有人,赵匡胤断不会占这样的便宜。

所以,赵匡胤才会在那时候,把帝国很大一部分权力给弟弟赵光义掌控。

再一点,赵匡胤刚登基的时候,他的儿子确实年纪都还比较小。比如,赵匡胤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那时候也才八岁。赵匡胤根本就不敢把他立为太子,假如那时候把他立为太子,自己倘若遭遇不测,那么新兴的大宋王朝,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后周。

总之,赵匡胤当时之所以重用赵光义,并没有想立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的意思。只不过后来,赵匡胤重用赵光义的过程中,渐渐给文武大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赵匡胤在着力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

赵匡胤

到了最后,赵匡胤就算不想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似乎也无法逆转这种局面了。因为赵光义的权力实在太大了,而且赵光义野心还不小,他对皇位的渴望很大。如果那时候,赵匡胤把自己儿子立为皇位继承人。一旦他驾崩后,他的弟弟和儿子们必然大打出手,互相残杀。那样的话,国家就乱了。

赵匡胤曾经试探性地做过一些工作,比如试图把开封留给赵光义,让他当开封府留守,自己把都城迁到洛阳去,从而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一旦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了。可惜,大家都不同意他迁都。“帝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陈八难,帝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帝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帝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帝曰:‘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帝不答。王出,帝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甲辰,始下诏东归。丙午,驾发洛阳宫;辛亥,至东京。”也就是说,赵匡胤的这一试探失败了。

赵匡胤明白赵光义继承皇位,这事已经不可撼动,因此他就一直没有确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再加上他驾崩得非常突然,所以,最终赵光义顺理成章登上了皇位。

0 阅读:3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