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秉上书提出北伐匈奴,但因政治因素导致其始终为窦家当副手

史海撷英 2024-09-17 18:37:51

在整个东汉历史上,耿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将军。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堪称惊天动地!他领头策划了东汉灭北匈奴的整个计划,并且带头实施了这个计划。严格来说,东汉灭掉北匈奴,勒石燕然,这个结果大部分的功劳,都得算在耿秉的头上。但同时,对于这个名字,后世很多人都没听过。提到勒石燕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那位外戚窦宪。至于耿秉,除了对东汉历史特别了解的人,绝大多数人可能压根就没听说过。

而与之相反的事,后世很多专门研究东汉的历史学家都对耿秉非常惋惜。大家几乎一致认为,耿秉应该是东汉最被低估的名将。而且以他的战绩,原本是可以进武庙的!甚至于有人认为,如果当年东汉时期,一切正常的话。以耿秉的战绩,他不光能进武庙,而且可能还会直接越过七十二陪祭名将的位置,直接名列武庙十哲的榜单!

那么,历史上的耿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一个原本能进武庙的人,后来知名度却反倒很小?一个亲手策划了攻灭北匈奴作战方案的人,为何后来连武庙都没能进去呢?

这个故事可以从耿秉本人开始说起。

史书上没有记载耿秉的详细生年。但是据后世史学家推断,耿秉出生的时候,刘秀应该已经扫平了大半个中原,或者刚刚统一天下后不久。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因为耿秉的家族比较特殊。耿秉的爷爷名叫耿况,大伯名叫耿弇。在东汉开国的历史上,这俩人都是最重要的角色。当年刘秀招抚河北的时候,正是耿家父子最初站出来支持刘秀,所以才有了后来刘秀建立东汉的成就。

刘秀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当时没有耿家的支持,刘秀很难建立东汉。不是刘秀不够猛,实在是耿家太重要了。再加上后来耿家比较识趣,在刘秀发达之后,一直扮演辅助的角色,始终坚定站在刘秀这边,一直没有二心。而且在刘秀统一天下之后,耿家及时放弃了手里的权力,更是在刘秀面前刷满了好感。

所以后来,等到东汉彻底统一天下,大家开始正式分蛋糕的时候,耿家就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对于后来的东汉政权来说,耿家相当于是大股东,而且人家手里拿的是原始股!

同时,后来在东汉统一战争结束之后,耿况和耿弇父子及时放弃了兵权,并且隐退回家。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耿家其他几个男丁开始受到重用。后来,耿家第二代的几个男人,也就是耿弇的几个弟弟,清一色都是太守以上级别的官员。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耿秉出生了。

耿秉他爹是耿家的三儿子耿国。在东汉开始休养生息之后,耿国的仕途一直很顺利,最后做到了大司农的位置,位列九卿之一。

而耿秉出生的时候,耿家真正的奠基人耿况和耿弇已经退休回家了。估计当时这父子两人退休回家之后,也没啥别的事情,所以就开始专心教孩子。在耿家这一脉的历史上,耿况算是第一代,耿弇和他的几个弟弟是第二代,而耿秉则是耿家的第三代。

耿秉

因为爷爷和大伯退休回家之后没啥事做。所以在教导耿家第三代的时候,付出了更多的心血。这直接导致后来耿家的第三代人里面,几乎没出什么纨绔子弟,完全不像其他顶级世家的二代那样。同时,在爷爷和大伯的教育下,后来耿家的第三代人几乎人人都精通打仗!不是会打仗,而是几乎人人都精通打仗!

这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耿弇本人就是名将。当年耿弇统领的幽州铁骑几乎是刘秀麾下的最强精锐,直接在战场上横扫天下。耿弇本人也是名列武庙的顶尖名将。有这么一个长辈从小贴身教导,耿家第三代的水平,自然不用多说。一句话,这是人家的家学。

而在耿家众多的第三代孩子里面,耿秉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展现出了特别惊人的战争天赋。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耿秉就精通各种兵法,尤其精通《司马法》:“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

就这样,因为耿秉掌握了耿家的核心技术,所以从很早开始,耿家就已经确定,将耿秉作为第三代的带头人来培养。

而对于耿家的这个选择,刘秀和刘庄父子应该也是比较认可的。从史书记载来看,刘秀对耿秉的认可程度,基本上就相当于后来诸葛亮对姜维,或者唐太宗对薛仁贵,完全就是将其当成了下一朝的领兵大将来培养。

刘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刘秀时代,耿秉基本上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一是因为刘秀在位后期,东汉整体一直在休养生息,没什么大仗可打。二是因为当时很多老将都还活着,比如说邓禹、马援,这时候都活着,所以也轮不上年轻的耿秉上场表现。

就这样,直到刘秀驾崩,汉明帝即位。老一辈的耿秉、马援等人这时候都去世了,轮到了二代武将上场,耿秉才逐渐脱颖而出。

汉明帝即位后,直接任命耿秉为“谒者仆射”,做了自己的贴身军事顾问。每次东汉高层开小会的时候,汉明帝都会带着耿秉。“永平中,召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每公卿会议,常引秉上殿,访以边事,多简帝心。”其实从级别上来说,此时的耿秉完全不够资格参与这种级别的会议。但汉明帝却非得带着他。谁都看得出来,在汉明帝心里,耿秉就是他最信任的领兵大将。只要未来汉朝开始打仗,前线的指挥官基本就是耿秉了。

不过,在汉明帝在位的前十多年里,耿秉一直没有发挥的机会。因为这期间汉朝一直在休养,始终没有打仗。而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战略方案,应该也是刘秀生前就定好的。当年刘秀晚年的时候,和自己身边的那些功臣定好了接下来的战争大方向。而后来负责执行的人,就是汉明帝和耿秉这一代人。所以,直到永平十五年(72年),耿秉才真正等来自己的机会。

这一年,耿秉已经四十岁左右了。而东汉经过多年的休养之后,也有了重启对匈战争的实力。于是在这一年,耿秉主动上书,请求开启对北匈奴的作战计划。“谒者仆射耿秉数上言请击匈奴,上以显亲侯窦固尝从其世父融在河西,明习边事,乃使秉、固与太仆祭肜、虎贲中郎将马廖、下博侯刘张、好畤侯耿忠等共议之。耿秉曰:‘昔者匈奴援引弓之类,并左衽之属,故不可得而制。孝武既得河西四郡及居延、朔方,虏失其肥饶畜兵之地,羌、胡分离;唯有西域,俄复内属;故呼韩邪单于请事款塞,其势易乘也。今有南单于,形势相似;然西域尚未内属,北虏未有衅作。臣愚以为当先击白山,得伊吾,破车师,通使乌孙诸国以断其右臂;伊吾亦有匈奴南呼衍一部。破此,复为折其左角,然后匈奴可击也。’上善其言。议者或以为‘今兵出白山,匈奴必并兵相助,又当分其东以离其众。’上从之。十二月,以秉为驸马都尉,固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秦彭为秉副,耿忠为固副,皆置从事、司马,出屯凉州。”

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战略讨论小组一共有六个人。小组的组长自然就是耿秉。而剩下的五个组员则分别是窦固、祭肜、马廖、刘张和耿忠。

窦固

这几个人,每一个人都有极为强大的家世背景,每一个都代表一股政治力量,所以才能入选这个小组。窦固是东汉初年的河西派窦融的侄子,窦家在河西五郡影响极大。接下来的战争开打之后,军队一定会通过河西走廊,所以必须得有一个窦家人进组。

至于说为什么选窦融的侄子而不选窦融的儿子,原因很简单。因为十年之前,窦融的儿子假传太后懿旨,直接被汉明帝赶回了老家软禁起来,最后不明不白死在了监狱里。窦融的长子以及长子的两个儿子这时候都死了,所以窦家才轮到窦融的侄子窦固出头。

祭肜的堂哥叫祭遵,就是当年云台二十八将当中排第九,后来领兵打四川,结果却被刺杀的祭遵。作为祭遵的堂弟,祭肜代表的是东汉开国老将。虽然年龄偏大,但不管是资历还是水平,都足够参与这个小组。

马廖他爹是马援,也是东汉初期的名将。而且马廖的妹妹还嫁给了汉明帝做皇后,所以马廖本人也代表了外戚势力。

至于刘张,他是刘秀大哥刘縯的孙子,直接代表刘氏宗亲。

还有剩下的耿忠,他是耿弇的儿子,和耿秉一样,都是耿家人。不过相对来说,耿忠的军事才能要比耿秉差一点。但作为耿家的长子长孙,既然耿秉都进了这个小组,耿忠要是不进来似乎也有点不太合适。

接下来整个东汉对北匈奴的灭国战争,全部的战略计划都是出自这个六人小组之手。至于说后来窦宪的勒石燕然,只能说是站在这个小组的肩膀之上达成的成就。

在六人小组讨论作战计划的时候,勒石燕然的窦宪这时候应该还在老家待着。从亲戚关系上来说,窦固是窦宪太爷爷的弟弟的儿子,所以窦宪应该管窦固叫一声叔爷。

因为之前窦宪的爷爷假传懿旨,导致汉明帝对于他家这一脉印象特别不好,后来就一直让他家待在老家。直到后来,窦固在前线打赢了,立下了战功,窦家其他人才被逐渐解禁。然后窦宪的妹妹被送进皇宫,嫁给了汉明帝的儿子刘炟。等到窦氏成为皇后之后,窦宪才彻底发达。而在六人小组讨论作战计划的时候,窦宪其实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

在耿秉牵头的这个六人小组的讨论下,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新鲜出笼。不过说到这里得暂停一下耿秉的故事,先说一下东汉整体的战争思路。

史书上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东汉对匈奴的整体战略思路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但是从史书上的相关记载来看,这个计划的大方向,应该是当年刘秀在世的时候制定的。这事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刘秀本人的能力不用多说,属于最顶级的战略家。而且刘秀在位后期的时候,很多开国老将也都还活着。估计这帮人没事的时候就一起讨论怎么打匈奴了。

东汉疆域图

而在东汉的这套战略方案当中,整个对匈作战方案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分化匈奴,一边坚守北方边境,只打防守反击战,而不深入草原决战。在这期间,东汉尽量恢复国力,同时在防守反击战当中,拿下东北的鲜卑和乌桓,斩断匈奴的臂膀。

在刘秀时代,第一个阶段几乎是完美被搞定了。当时在前线打反击战的就是那位伏波将军马援。在马援的打击下,后来鲜卑和乌桓陆续都臣服于汉朝。同时,因为匈奴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刘秀在位后期的时候,匈奴分裂了,变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这时候东汉就开始扶持南匈奴,对付北匈奴。

而接下来,等到刘秀驾崩,汉明帝即位之后。后面的十多年,一直都是第一阶段。直到汉明帝在位后期,汉朝的国力彻底恢复过来。到了这个时候,汉朝才开始启动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攻略西域。拿下西域之后,东汉就可以对北匈奴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局面。虽然在北匈奴的北方,东汉没办法布局。可是那边气候太恶劣,本来就没什么人,所以这个包围圈基本就已经足够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耿秉出面组建了这个六人小组,开始制定接下来的战略方案。

在耿秉的牵头带领下,很快,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被彻底制定出来。此后十几年里,东汉所有的作战思路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候被提出来的。

再之后,随着作战方案被提出来,东汉就开始正式攻略西域了。永平十六年(73年),东汉出兵四路,同时杀向北匈奴的地盘。在这四路大军当中,其中三路的作用是佯攻,一路主攻。

三路佯攻的作用,就是拖住北匈奴的主力军队。而主攻的任务则是要直接出兵,占领今天的哈密地区,打断北匈奴和西域的联系。西域地理位置特殊。只要汉朝能占领哈密地区,接下来北匈奴就很难再大规模向西域增援。再之后,汉朝就可以一个一个搞定那些西域小国,彻底控制西域了。

但是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后,作为战略方案的提出者,耿秉本人并没有带兵去负责主攻任务。反倒是窦家的窦固,负责带兵主攻西域。

这当然不是耿秉作战能力不行,或者耿秉不愿意主攻。准确来说,这其实是因为历史原因。

窦家当年之所以地位那么高,原因就在于当年西汉末年的时候,窦融割据了河西五郡,然后带着整个河西五郡投靠了刘秀。而到了这时候,尽管窦融已经去世了,但窦家在河西五郡的影响力依然还在。

所谓的河西五郡,指的就是河西走廊这条路上的几个郡。当年西汉前期并没有控制这里。直到后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一顿操作,这才拿下了河西走廊。后来西汉又向这里大规模移民屯田,这才形成了后来的河西五郡。

河西五郡示意图

而如今,东汉要进攻西域就必须得组建军队。出于成本考虑,东汉最好的选择就是从河西五郡直接征兵,然后直接进攻西域。但这个工作,耿秉显然做不了,只能由窦固来完成。

除此之外,窦固还有一个优势是耿秉怎么都比不了的!那就是窦固本人娶了汉明帝的亲妹妹涅阳公主!涅阳公主是汉明帝同父同母的妹妹,从小就受汉明帝这个哥哥的照顾。所以,不管当年窦家如何骄狂,窦固本人始终都是汉明帝的亲妹夫,这点无法改变!

因为这两个原因,主攻的任务自然就只能落到了窦固头上。至于耿秉,他也不可能接受,自己此时去给窦固做副手。所以他就只能去单独统领另外一支军队,从陇西集合,走张掖方向,去承担袭扰工作。

从这时候开始,耿秉大部分的努力就开始都为窦家做嫁衣了。但这个结果,他本人也没法改变。当然,在做安排的时候,耿家还是把耿忠塞到了窦固那边去做副手。耿忠也参加了六人小组,虽然能力差点,但他是耿弇的儿子,更有资格去和窦固争夺蛋糕。这样一来,以后西域那边打赢了,耿家也不至于一无所获。

接下来的战争,没啥值得多说的。因为耿秉只负责牵制和袭扰,所以也没什么太多的战功。反倒是窦固那边,一路大胜,不但迅速击退了匈奴主力,而且还顺利占领了哈密地区,锁死了北匈奴通往西域的大门。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在耿秉之前的预料当中。

而这一战结束一年之后,耿秉既然完成了拖延的任务,自然也就开始参与西域那边的事情。永平十七年(74年),耿秉带兵出昆仑塞,进驻西域。当然,到了西域这边之后,耿秉也只能做窦固的副手。

不过,尽管是副手,但是耿秉还是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在接下来的战斗当中,耿秉亲自带人,击退了天山一带的匈奴军队。“车师有后王、前王,前王即后王之子,其廷相去五百余里。固以后王道远,山谷深,士卒寒若,欲攻前王。秉议先赴后王,以为并力根本,则前王自服。固计未决。秉奋身而起曰:‘请行前。’乃上马,引兵北入,众军不得已,遂进。并纵兵抄掠,斩首数千级,收马、牛十余万头。”这一战之后,车师也就基本投降了。

所以,历史上的耿秉,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参谋型人才,他是真的会打仗的!而且带头冲锋也玩得特别好。

而这一年打完之后,窦家和耿家作为战争的主导者,就开始在西域分蛋糕了。后来,窦固派了班超再通西域。而耿家则是派了耿家四房的耿恭,带兵留守西域。再之后就发生了班超再通西域,以及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不过,这场仗打完之后,没过多久,汉明帝就驾崩了。再之后,汉朝不得不暂停前线战争。

刘炟

但这个结果对于耿秉来说其实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之前汉明帝时代,窦固是汉明帝的妹夫。有窦固在,他不可能担任主帅。可是如今轮到汉章帝在位,汉章帝和窦固就没那么近了。这样一来,耿秉就有机会上位了。

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虽然汉朝前线的战争减少了,但是耿秉反倒是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

永平十八年(75年),就在汉章帝刚刚接班之后不久,耿秉升任征西将军,驻守凉州。建初元年(76年),耿秉改任度辽将军,开始常年驻守北方边境。

在东汉时期,度辽将军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设的官职。从职权上来说,在东汉鼎盛时期,度辽将军不光要管自己麾下的驻防军队,同时还要负责管理鲜卑、乌桓以及南匈奴!用现代话来说,耿秉这个度辽将军,几乎辖制了整个东汉北方的所有军队!

而接下来的几年里,在耿秉驻守北方期间,耿秉开始执行自己计划中的下一个环节。在耿秉的安排下,当时南匈奴的军队直接被耿秉接管。这无疑从根本上进一步削弱了南匈奴,而且从根本上开始同化南匈奴。

也正是因为耿秉的这套安排,后来窦宪勒石燕然的时候,才能直接统领南匈奴的军队作战。实际上,后来窦宪出兵的时候,麾下的精锐是汉朝骑兵。但大部分的其他军队其实就是来源于南匈奴以及羌族。而这一切无疑都是耿秉的功劳。要是没有耿秉的努力,后来窦宪想要指挥南匈奴的军队打仗,几乎是不可能的。

耿秉

除此之外,因为耿秉的政策比较好,所以南匈奴也对他极为信服。“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

照理来说,这样的耿秉接下来升任汉军主帅,负责对北匈奴发起战略决战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可问题就在于,在耿秉驻守北方的这几年里,汉朝高层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

首先,就在耿秉升任度辽将军之后不久,耿家的耿恭也开始迅速崛起。但耿恭的崛起,却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嫉妒。所以后来,耿恭在征讨羌族的时候,被其他家族联手弹劾压制。最终,耿恭直接被免除了官职。

而耿恭被免职之后,耿家为了维护耿秉的位置,不得不放弃耿恭。毕竟,当时在耿家内部,耿秉才是最有希望的人。这直接导致耿恭带着十三将士归玉门之后落寞而终,老死家乡。

其次,则是窦家那边的变化。

简单来说,因为窦固之前打得比较好,导致汉章帝后来彻底赦免了窦家其他人。窦家其他人后来也不用再被软禁在老家。再之后,窦家就送了一个女子入宫。最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宫斗,这个窦家的女子直接成了皇后!

窦宪

因为这些后宫里的事情,导致窦家的窦宪一下子就成了汉章帝的大舅哥!这一下,窦宪直接横空出世,再次把耿秉给顶下去了。

在这期间,因为耿秉驻守北方时间过长,需要换防。同时其他大家族的人,也开始觊觎耿秉的位置。建初七年(82年),耿秉被换回了京城,担任执金吾。至于度辽将军的职位,则是被同为东汉高层家族的邓家拿下,由邓家的邓鸿接任。

虽然从官职上来说,执金吾负责保护皇帝,地位更高。但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耿秉失去了北方军队的指挥权。从这时候开始,耿秉就注定不可能在总体指挥后面的决战了。

再之后,又过了几年,汉章帝驾崩,汉和帝接班。而汉和帝接班之后,窦宪一下子就成了皇帝的舅舅!

虽然窦太后只是汉和帝的养母,但同时,因为汉和帝登基时年龄太小,大权都掌握在窦太后手里。这样一来,汉朝北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自然就只能落入到了窦宪的手里。至于耿秉,自然就只能委屈做窦宪的副手。

就这样,耿秉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布置好了对匈奴的一切作战准备。但最后,在发起最后决战之前,这个果子却被窦宪给摘取了。

永元元年(89年),窦宪因为过于骄狂,犯了大罪。为了脱罪,窦宪自请前往北方,征讨北匈奴。然后,东汉对北匈奴的战略决战,就正式开始了。

如果从东汉历史的整体角度来看,会觉得,窦宪勒石燕然这事实在很令人骄傲。但是如果从耿秉的角度来看,就会觉得这事很滑稽。耿秉准备了一辈子,谋划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完成了对匈奴的战略合围。但最后,即将发起决战的时候,他被换掉了。而这一切,只是因为高层的权力斗争,只是为了给那个骄横的窦宪脱罪。

随着东汉大军出发,接下来的战争过程也就不用多说了。后面的战争属于是东汉历史主线剧情。因为东汉之前准备了几十年的时间,所以这场战争打得异常顺利。再加上窦宪本人确实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他也是懂一些打仗的。于是最后,在窦宪的带领下,东汉军队彻底消灭了北匈奴政权,成功勒石燕然。

据史书记载,在班固刻下那篇《封燕然山铭》的时候,耿秉也在场。只不过当时耿秉的身份,不是汉军的主帅,而是窦宪的副手。

讽刺的是,之前耿秉打了一辈子仗,为这一刻准备了一辈子。可是这个梦想真正实现的时候,他却不是主角,只能做一个配角。更讽刺的是,在这一战开始之前,窦宪从来都没上过战场!

窦宪‍破北匈奴示意图

从这时候开始,后世所有人提到“勒石燕然”,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窦宪,而不是耿秉。而这个荣耀,原本就应该是属于耿秉的!

大概是因为心里太憋屈,这一战打完之后不久,耿秉就返回了京城。两年之后,耿秉便因病去世,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在原本耿秉的计划当中,勒石燕然,消灭北匈奴,这应该是整体计划的第三阶段。但在这之后,其实还有一个尾声阶段。

按照耿秉的计划,消灭北匈奴之后,汉朝会设置一个专门的官员来监督北匈奴,而不是让南匈奴吞并北匈奴。在耿秉的计划当中,以后草原会被彻底分割成南北两部分,直接由汉朝来派人管辖。

对于耿秉的这个计划,窦宪其实也很支持。窦宪虽然跋扈,但他并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只会摘果子的人。所以战争结束之后,窦宪也向京城那边提出了这个方案。后来在窦宪的请求下,汉朝就设立了一位匈奴中郎将,专管北匈奴。

刘肇

可问题是,后来这个计划刚刚执行两年之后,汉和帝就发动了政变,干翻了窦家,干掉了窦宪。而窦家被干掉之后,为了反对窦家,很多人开始推翻窦家当年留下来的很多政策,不论好坏。

所以,这个将匈奴南北分治的计划就逐渐被废弃了。而被废弃之后,北匈奴后来又几次叛乱,然后继续被汉朝暴打。最后,北匈奴不得不逐渐西迁,彻底空出了北方草原。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了后来东汉中期的时候,鲜卑的崛起!

而如果当年窦宪不是主帅,由耿秉来完成最后的决战。这个计划其实是有可能顺利执行的。一旦这个计划被顺利执行,后来估计也就没有鲜卑的崛起了。

耿秉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遗憾。

纵观耿秉的一生不难发现:耿秉打仗真的是一把好手。不管是带头冲锋,还是战略布局,他都是最顶级的水平。这样的水平,其实完全有资格进入武庙。而且,如果从头到尾,耿秉都全权负责对匈奴的战争。那么他的战绩将会直接比肩当年的卫青和霍去病,甚至有可能超越他们。毕竟,当年卫青和霍去病只是把匈奴打回了漠北。可是耿秉却直接把匈奴彻底消灭了!而且还实现了对匈奴的直接管理。

如果耿秉真能实现这个战绩,别说进武庙了,就连武庙十哲的位置,都有他的一席之地。但遗憾的是,因为窦固和窦宪这两人的存在,他只能错过这个结局。不管他的战略如何高明,最后的仗确实不是他主导的。这样一来,耿秉自然就没资格进武庙了。

0 阅读:17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