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俄乌冲突进入第1155天,战场态势出现显著变化,多区域战斗激烈,双方战略布局调整,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细观这几天的战局,有三件事情值得关注。

第一个,俄军直逼哈尔科夫补给中心。4月21日到23日凌晨,趁着夜色,俄西部集群部队依托库比扬斯克北部、奥斯科尔河西岸的双河镇桥头堡阵地,向西发动猛烈进攻。俄军行动迅速,成功突破乌军在对面林区的防守阵地,随后沿着下双河河道推进,抵达库季科夫卡村,此时俄军距离乌军在哈尔科夫地区的重要补给中心大布尔鲁克仅20多公里,普通地面炮火即可覆盖。
大布尔鲁克作为交通枢纽,连接着丘古耶夫和沃尔昌斯克两大乌军据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乌军关键的补给中心式军事要塞。一旦俄军成功拿下这一要塞,沃尔昌斯克守军的后路将直接受到威胁。届时,俄军有望在瓦卢基方向打造一个纵深约30公里的边境安全缓冲区,有效防范乌军突入俄本土。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位加拿大雇佣兵在库尔斯克地区受伤后撤后,曾明确表示,能够突入世界性核大国俄罗斯的本土让他倍感“骄傲”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基辅方面对攻入俄本土的企图。

第二个,俄军包抄后路,托列茨克的乌军陷入困境。同日,俄军在托列茨克东北部也展开了激烈攻势,成功夺取德鲁日巴镇附近大片开阔地带,摆出对占据托列茨克北部林区乌军进行包抄的态势。早在2月下旬,俄军就已宣布占领托列茨克市主城区,但乌军残部依托北部大片林地及矿渣堆,在水系发达的西北部郊区负隅顽抗,乌军统帅部也不断向该方向增派援兵。
乌军如此坚守托列茨克北郊,实属无奈之举。当前,俄军在该方向的前沿部队距离乌军大补给中心康斯坦丁诺夫卡仅有十几公里,且沿途缺乏可作为防守据点的大城镇。俄军此次准备绕到林区北部,意图迫使乌军分兵防守,进而削弱乌军正面阵地的力量。
此外,俄军在南线的动向也值得关注。有消息称,俄军已在赫尔松地区集结12万兵力,试图切断乌军补给线,进一步压缩乌军战略空间。随着夏季临近,双方在战场上的较量将更加激烈,而国际社会的斡旋努力似乎陷入僵局。

第三个,乌军南线调兵增援,战略预备队告急。4月21日,乌陆军德拉帕蒂将军指挥近千乌军,在波克罗夫斯克西南部发动反攻,在乌达奇诺耶地区将俄军逼迫后退数百米。不过,俄军最终成功顶住了乌军的这次大反攻。
通过对反攻部队信息的分析得出,乌军已抽调赫尔松及尼古拉耶夫方面的守军,前往增援波克罗夫斯克方向。这表明乌军统帅部已无大规模战略预备队可用,只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从战事相对缓和的南线地区抽调兵力,以支援顿巴斯主战场。
在乌军于1500多公里战线上全力抵抗俄军全线进攻的同时,其大后方传来不利消息。白宫乌战问题特使凯洛格将军再次公开表示,白宫有意退出乌战斡旋。乌克兰著名学者邦达连科也指出,如果现在基辅不把四个州交给俄罗斯,一年之后,基辅不仅将损失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还可能会交出六个或八个州。正如乌军情报局布达诺夫将军所预测,即将到来的夏天或许将成为俄乌战争的关键分水岭。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态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白宫多次暗示可能退出斡旋,而美国更以矿产协议为筹码,要求乌克兰交出稀土等资源开采权以换取援助。尽管乌克兰方面试图通过宣传吸引更多西方雇佣兵参战,但实际效果有限。据报道,大量美国雇佣兵在前线伤亡惨重,如29岁的约翰·威瑟斯彭仅参战17天即被击毙,俄乌战场的残酷可见一斑。

当前,俄乌冲突已进入关键阶段,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俄军的多线攻势与乌军的战略收缩形成鲜明对比,而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态度变化更是加剧了局势的不确定性。未来数月,战场态势的演变或将决定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