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在2025年2月14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讲话,以鲜明的文化自信和战略定力回应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挑战。他援引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学经典,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对美国近期对华政策作出了直接回应,更是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道路和外交原则的深刻阐释。

王毅外长的发言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美国在对华政策上采取多重施压手段:从加征累计6000亿美元的关税,到在南海问题上频繁制造事端,再到通过“芯片法案”遏制中方科技发展,显示出全面竞争的态势。
面对这些美国发起挑战,王毅外长用三句话做出了回应,“中国人从来不信邪、不怕鬼”,这一论断植根于新中国从战火中崛起的历史经验。他指出,中方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外部压力,但新中国就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引用,源自《周易》将“天道”的刚健不息与“人道”的自我完善相统一,这句话暗含了对美国“遏制中国发展”做法的回应,中方的进步源于内生动力,而非外部施压所能阻挡。

当然了,王毅外长的回应不是空口无凭,而是带着实力和地位的角度出发,对美国进行回应。而且按照往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惯例,中方的演讲一般会被放在会议的第二天,现在则被安排在了第一天,也是从侧面说明中方实力的变化。
第一个是实力支撑的底气。中国工业产值全球占比已达28.7%,远超美国的15.9%,在5G、新能源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这使得“脱钩断链”的威胁效力大减。近期对英伟达、谷歌等美企的调查,更表明中方已具备关键领域的替代能力。
第二个是坚持原则与底线思维。王毅外长明确表示,若美方执意打压,“中国必将奉陪到底”,这种表态建立在中国军事现代化成果之上。美国“杜鲁门”号航母的意外事故与中国国防实力的稳步提升,形成了这一宣言的最大注脚。

而且“让美国再次伟大”这个美国心心念念的口号,其实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与外部挑战。主要一点是,试图通过高额关税保护本土产业、抑制通胀并重振制造业,但这与经济规律相悖。
而且随着美国的不断“退群”,需要有人填补这一空白,中方就适时地顶了上来,自然不可避免的和美国发生矛盾。截止2025年初,美国联邦债务占GDP比例已达134%,美国想实现再工业化、竞争世界老大的地位,无疑是相当困难的。

结合美国在俄乌冲突、中东问题上的单边方案未能获得非西方国家支持,盟友体系仅限于北约和日韩等传统伙伴,国际号召力下降。现在美国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没有解决前面几个问题前,集中精力对中方进行打压是行不通的,历史也一再证明,美国承担不起这个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