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小景山水是明末画家蓝瑛的作品,通过画中款识可以得知,仿北宋名家李成技法创作而成。李成和董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古人也喜欢搞各种排行榜,票选心中的俊才。宋代是山水画创作的高峰期,他能入选“三大家”,足以说明他的艺术成就有多高。不过从名气来看,李成和范宽似乎不及董源。从元代起,临仿董源的山水画越来越多,仿范宽的作品偶尔可以看到,仿李成的作品少之又少。
原因有两方面,临仿李成山水难度很大,需要画家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扎实的写实技巧。随着文人画的兴盛,画家渐渐忽视了形似,觉得那只是描摹山水形貌。艺术风格具有时代特征,难度高、不被认可的艺术风格,面临着淘汰的风险。到了明末,出现一位民间职业画家他叫蓝瑛,他学习李成技法,画了这幅小景。
蓝瑛 寒林孤舟
蓝瑛是职业画家,一方面课徒传艺,一方面靠卖画为生。他研究北宋山水技法,有谋生方面的考虑,也有扭转画坛风气的考虑。文人画崇尚雅逸,很多画家觉得简化构图笔墨可以表现出这种韵致。当山水画被过度简化之后,很容易造成一种误解,认为笔墨造型无用。事实情况是,先有繁密才能简化,先有工整细致才能写意抒情,先有基本功才能有更高的艺术追求。
蓝瑛在创作中很重视基础,哪怕画一幅小景,也对笔墨造型有极高的要求。看《寒林孤舟》,气象萧疏、惜墨如金,深度还原了李成的标志性画风。为了增加画面空间感,蓝瑛大胆留白,形成了幽深静穆的效果。
蓝瑛 寒林孤舟 局部
为了让人认识到李成山水的魅力,蓝瑛采用了水墨融合淡彩的画法。在颜色的加持下,画面的真实感、立体感有了质的飞跃。蓝瑛描绘了常见的郊野景色,前景地势平缓,中景有丘陵乱石,远处云雾绕山、山峦起伏。空间分明,在萧疏景色中融入了清旷之美。
前景有几棵杂树,蓝瑛画树故意显露笔锋,枝杈有一种锐利的感觉增加了作品的强雄气势。几棵杂树交错穿插,为了避免乱成一团,蓝瑛用墨色变化表现远近关系。他始终强调真实立体,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蓝瑛 寒林孤舟 局部
至于画山,蓝瑛并没有采用李成常用的卷云皴,而是保留卷云皴的特征结合斧劈皴,创造出来的一种皴法。这样处理,是为了在远近对比中形成明显的空间变化。同时为了强调惜墨如金,采用高度概括的手法用淡墨淡彩画出缥缈清幽韵味。精致、严谨、生动,让这幅小画越看越有滋味。
会不会有一种可能,蓝瑛希望画坛有各种风格的山水画。他不断临仿宋元名家作品,让人看到风格多样有多么可贵。艺术创作能够发展,多样性是基础。就像写实造型能力虽然常被诟病,却是学习道路上的必经阶段。
蓝瑛 寒林孤舟 局部
客观讲,蓝瑛的《寒林孤舟》与李成真迹在写实方面存在着不小差距。不过,他抓住了清旷、萧瑟、惜墨如金等特征,也算很好地展示了李成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