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任弼时去世,毛泽东帮忙入殓,周恩来含泪提醒:主席,该走了

历史学馆 2024-01-09 20:24:03

与毛主席的情谊

1949年1月底,三大战役以胜利告终,消灭敌军超过150万,直逼长江北岸。

在这一年六月,我们举行了中国政协的预备会。那次会议通过了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的开囯典礼。

这个消息一出,全国上下都沸腾了,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10月1日,30万军民云集天安门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人,都是一脸的喜色。他们边笑边兴奋地等待着这个盛大的时刻。

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正式开始,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出席开幕式,同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无党派人士。

他们一出场,立刻就引起了全场的注意,掌声雷动。

毛主席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庄严地宣布:“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了”

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伴奏下,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中国国旗缓缓升起。为迎接新中国的华诞,54门大炮同时响了起来。

毛主席的高声、群众的喝彩声、礼炮声,通过无线电向全国传播开来,任弼时也听见了。

他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多年的心愿得偿,让他既开心又兴奋。另一方面,他也很后悔,不能亲眼目睹这一幕。

在开囯典礼的两个星期之前,毛主席亲口下了一道命令:任弼时同志不准出席开囯典礼。

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呆了。不过,他明白毛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做,也明白毛主席的意思,也就同意了。

不错,任弼时并未出席开囯典礼,他只是在距天安门二十公里外玉泉山上的一间屋子里,静静地收听广播。当然,更多的是欣喜,是微笑,而不是惋惜。

与大名鼎鼎的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老等人相比,作为“五大书记”的任弼时,多少有点“落寞”,有的人对他还不是很熟悉。

人们不知道,他为党和人民工作了三十多年,是一位优秀的党和人民军队的领袖,也是一位经历过无数次考验的人。

叶剑英对任弼时的评价是:

“他是我党的一头骆驼,是中国人民的一头骆驼,肩负重任,长途跋涉,不眠不休,不求享乐,不求私利。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天他为什么不来?

这是由于任弼时有病。

1943年我党进驻北平的时候,任弼时的健康状况便已非常糟糕。

任弼时早在长征期间就曾两次被捕,遭受酷刑,身体多处受伤。后来任弼时获救,由于延安生活环境恶劣,加上任弼时工作繁忙,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在延安,大家都在饭堂里吃,一日三餐都是白饭,一周只能吃一顿,连中央领导也不例外。

无肉无菜,任弼时本来就受伤的身子很难复原,有时为了帮助家人改善伙食,任弼时还要装肚子不舒服,少吃饭,或者干脆不吃饭,要把剩下的食物省给夫人陈琮英、以及战士等人。

看到任弼时一副远超实际年纪的满脸风霜,眉宇间难掩的倦容,他的夫人陈琮英很是担心,得知任弼时无法放下手中的工作,不肯歇息,陈琮英便对他的起居照顾得越发细致。

任弼时于三月到达北平后,于四月着手筹备召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

毛主席和朱德等领袖都参加了会议,任弼时还亲自草拟了这份文件,并作了长篇的报告。

任弼时的讲话很长,刚说完前半段,任弼时就觉得头昏眼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与会的同志们也清楚地觉察到他的体力不支。

任弼时只好点了点头,让荣高棠同志代他念,自己也不走,就在台上等着,直到散会。

会后,大夫对任弼时进行了全身体检,认为他的健康状况实在不佳,大夫建议立即静养。

任弼时遵照大夫的嘱咐,放慢了工作步调,也去休息了。

可是,这时战争还没有结束,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以势不可挡之势向南迸发,任弼时天天要秘书为他朗读电报,当他听见前线传来鼓舞人心的胜利消息时,他的心也随之激荡,血压也随之上升,于是大夫急忙跑到房里去安抚他。

5月,任弼时开始陷入昏迷,经常一睡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令人担心。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在为国家的建设做准备,他们都很忙,但是任弼时的情况却一直被毛主席所奠基,毛主席还派人给任弼时送去了一鱼,并亲笔写道(其大意是):

“弼时同志

一群红色的小鱼被端了上来,供众人欣赏。祝你身体早日康复!

6月9日毛泽东”

任弼时于1949年末,奉毛主席之命,赴苏联治病,因无法工作而深感不安。

1950年1月,在苏联的旅途中,周总理拜访了任弼时。然后任弼时又提出了回到祖国参加工作的设想。

周总理告诉任弼时:“健康是革命的资本,要先养好身子,然后才能回国。”

四个月后,任弼时匆匆找到苏联大夫,体检的结果表明,他的病已经好了一些,可以参与一些工作了。

任弼时拿着医学证明匆匆赶回北京,并请求中央重新安排他的工作。

向毛主席再三恳求后,主席才同意,但是规定他一天只有四个小时的时间。

任弼时忙不迭地点了点头,但一旦工作起来,他便舍了自己的性命,坚持要坚持工作七八个钟头。

为了照顾他的健康,毛主席只能告诉他:“马上就是国庆节了,你再不注意身体,就不能再来了。”

任弼时对上一次没有出席开国典礼感到非常后悔,这一次无论如何也要来。

任弼时在疗养院呆的久了,也腻味了,毛主席一来,他特意向医院打了个“申请”,在医生的允许下,他就去毛主席的家里看了一眼。

毛主席知道任弼时过去数月来一直在苏联品尝俄国菜肴,有意给他改变一下饮食习惯。他让大厨准备了两道没有盐的小菜,还有一道湖南风味的麻辣黄条鱼。

饭菜上齐以后,任弼时旁边的大夫叮嘱任弼时不要吃辛辣的东西,毛主席忙将盘子里的鱼肉高高地举起来,笑着对任弼时说道:“弼时,不好意思,弼时,这可不是我不让你吃饭,实在是大夫的命令,我不敢违抗!”

任弼时听到这里,两手一摊,连连摇头。然后,两个老朋友对视一眼,会心一笑。

1950年初,任弼时从莫斯科的皇家医院调到莫斯科郊区巴拉维赫疗养院休养。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以后,专门到疗养院看望了任弼时,并同为任弼时治病的苏联大夫交谈。

苏联医生给任弼时同志稳住了血压,这几天他的血压是比较好的。

毛主席欣然与大夫握手,说道:“妙哉,妙哉!在此,我谨以中国人民的名义向您表示感谢!多谢!”

任弼时觉得身体好些了,便向大夫请示,要到苏联看望毛主席。大夫答应了,于是他给毛主席打了个电话,问他什么时候方便。

任弼时和主席商定了见面的日期,按计划驱车到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去拜访毛主席。毛主席得知任弼时要来,特地吩咐厨子炒了两个不加盐的小菜,还做了一道湖南特色的麻辣黄条鱼。

任弼时就是湖南人,也爱吃辣的。不过因为生病的缘故,好久没有尝到湖南的味道了。但是,陪同任弼时前来的那位大夫却不准任弼时吃辣椒。

闻言,毛泽东把盘子里的麻辣烤鱼往远处挪了挪,开玩笑道:“抱歉!弼时,不是我阻止你,但我必须要听从医生的命令。”

任弼时只得苦笑一声。

吃饭的时候,谈话又转到工作上面去了。任弼时对毛主席说:“主席,你要赶快挑选一批政治觉悟高,能干实事的年轻人,去苏联进修,为我国的建设和技术人才训练。”

毛主席非常赞成任弼时的意见,他还打了个比方,说:

“将来要搞大的建设,一定要有专门的人才,要有专门的人才去学习。从前唐僧西行取经,都是坐着驴子,只吃粗粮野果,既无人相迎,又要和妖怪打打杀杀,日子过得真不容易。现在我们把人送过来了,有了飞机、有了黄油和面包,又有了人招待,真不错。”

毛主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我们要对前来求学的孩子们说,要像唐僧一样,要像孙大圣一样,克服一切困难,最后才能拿到真正的东西。这可是关乎到咱们国家的未来!”

任弼时赞同毛泽东的观点,频频点头。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周总理从外面走了进来。周总理刚刚结束了和莫洛托夫的谈话,又忙于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条腿都没有停下来过。

任弼时看到毛主席、周总理两人的工作十分繁忙,也不愿再耽误他们,就站起来离开了。毛主席和周总理把任弼时送到大门外,目送任弼时上车,这才返回。

下雪的时候,街上一片雪白,路上也就偶尔有几辆车和行人经过。

逝世

任弼时先前急于回国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他很想为国家分担压力,为这场战争出谋划策。

任弼时一回来就立即恢复了他的工作作风。由于朝鲜形势严峻,中共中央召开了一系列关于是否派军到朝鲜的会谈。每一次的会议,都会有不同的意见。

医师原来吩咐任弼时一天只有四个钟头工作,但开完会以后,就把大夫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经常开到深夜,不吃不喝。

这样不规律的生活和睡眠,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更何况任弼时患有多种高危险疾病,完全不能承担这样的压力,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受伤,他的病越来越重。

之后,中国向朝鲜派遣军队,而朝鲜的情况也是每日都在观察着。此时,任弼时的工作更加忙碌,任弼时在入朝战斗开始的前一日,整天忙于工作,夜里与同事们开会。

回家之后,他并没有马上睡觉,而是拿出了主席发来的一份战报。他在自己的书房里,翻来覆去地想着战事,想着志愿军入朝之后的情况,完全忘了自己身体有恙。

他全神贯注地工作着,神经一直紧绷着,连休息都做不到。再加上近来劳累过度,任弼时也有了头痛的迹象。

第二天一早,妻子陈琮英就察觉到丈夫的状态不对,赶紧给医生打了电话。苏联的一些专家和一些中国的大夫都到了任弼时的家中,为他做了急救。

周总理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放下了手中的事情,赶了过来,要见任弼时。而此时,大夫们正为任弼时进行手术前的手术,周总理被挡在了外面。

见到周总理,陈琮英连忙站起来,恭敬地迎了上去。周总理还有事,和陈琮英聊了几句,然后就告辞了,说等任弼时的病情稳定下来,他就会去看望他。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

陈琮英站在手术室外,握住任弼时苍白的双手,低声对他说:“恩来同志刚才来看过您。”

“还是……还是不要见吧,我这副病弱的样子,可不能让恩来同志看到。”任弼时被推到了手术室里。可惜,他永远都下不了手术台。

毛主席是任弼时的同志,对任弼时十分想念,并亲自为这位同志送行。

任弼时逝世之日,中央即发出讣闻,次日即由毛主席主持的追悼会,任弼时同志的丧事,按照最高规格办理。

任弼时死后第二天,就是下葬的那一天。早上9点钟,一辆黑色的吉普开进景山东街。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前来为他送行。

毛主席立即上前,一只手托着手中的棺材,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在他的身边,到处都是哭声,毛主席想起了他跟任弼时所受的苦难,眼眶也湿润了。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四个国家的领导人将任弼时的尸体从房子里抬了出来,就像是在战场上扛着伤员一样,生怕把他给摔下去。

毛主席身穿一件灰色的大衣,带着一顶灰帽,慢慢地从汽车里走了出来,脸上带着一种沉痛的表情,低头不语地往屋里走,心中充满了对这位同志的深切哀悼。

当任弼时被放进棺材时,毛主席静静地望着他死去的战友,面无表情,随后将鲜红的党旗轻轻盖在他的尸体上。

任弼时的灵柩即将出发,周总理含泪对毛主席说:“主席,我们走吧。”

毛主席点了点头,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三个人,抬着棺材,送葬的声音响起,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

朱德总司令心情沉重地抹了一把眼泪,毛主席见状,连忙扶住他,示意他节哀顺变。

刘少奇、周恩来等人拉着黄色的布条,以中国最传统的执幡仪式,送别任弼时,周总理的脸上带着浓浓的哀伤,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家人送行,却又比自己的家人还要亲切。

毛主席说:“当时,陕北解放战争是由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领导的。”周总理见毛主席很是伤心,于是吩咐警卫员将毛主席扶起来。

周总理对毛主席的健康表示担忧,他让警卫人员劝毛主席回家,警卫对他说:“主席,我们回去吧。”毛主席挥挥手,带着周总理向前走去。

任弼时英年早逝,毛主席深感遗憾,并亲笔为任弼时题写了一句话:“任弼时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其革命精神永存人间”。

毛主席本人也为任弼时题写了一块石碑:“任弼时同志墓”。

任弼时“三怕”

任弼时一辈子不怕吃苦,更不怕吃苦,但这样一位铁汉却有三件十分害怕的事。

第一个就是怕麻烦人,就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任弼时觉得,既然是革命分子,就必须把工作做好,不管是大是小。自己该干的活,就得干,别劳烦他人。

他将这个“怕”字,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他病了还得加班。他们建议他早点睡,第二天再来。然后任弼时又说,“明日还要办,今日能办一百件事,不必光办九十九件事。”

第二点,就是担心自己的开销太大。任弼时在长期的革命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花钱要用在刀刃上”的好习惯。虽然身为党的高层领导,任弼时还是过得很朴素,用一条旧毛巾把马甲改了一下,以求御寒。

但是,任弼时为了让香港的革命者进入解放区内部,竟然“大手大脚”地掏出了上千两金子,用来租借船只。

所以,他经常教导自己的家人,在生活中,一定要尽可能地节省,因为将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三点就是怕工作太少了。正如叶剑英所说的,是“党的骆驼”。一直都在默默的给予。

周总理和其他同志在1947年迁往陕北,任司令。无论到什么地方,任弼时都亲自为他们解决好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问题,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工作。

所以,有些人开玩笑说他是“党内的妈妈”。

由于身体虚弱,再加上平时的劳累,三十多岁的他,看起来就跟个小老头似的。许多人都劝过他,要注意身体,可他知道自己的寿命不多,必须要好好修炼。

为了实现诺言,他用自己的生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任弼时“三怕”成为任氏家族的家训,对任氏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