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罗荣桓病重,推荐一上将接他位置,毛主席:他当一把手没话说

历史学馆 2024-01-09 20:26:54

毛主席的教诲

解放战争不久就打赢了,萧华成为了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副主任,作为罗荣桓的副手。

当时罗荣桓的健康状况很差,罗荣桓为不影响总政工作,就向毛主席提议,让萧华来负责日常事务,毛主席也同意了。

萧华是最年轻的一个,而且担任着重要的职务,毛主席对总政工作很上心,所以他经常让萧华亲自向他汇报工作。

这让萧华想起了自己在军队里的日子。

一天夜里,萧华刚要睡觉,床边的电话忽然响了起来,是毛主席,毛主席对他说:

“有空的话,去我家坐坐。”

萧华匆匆收拾了一下,就去了丰泽园毛主席的办公室,毛主席把写满批语的书递给了他。

当毛主席询问他的感受时,萧华飞快地扫了一眼,然后说:

“深谙辩证之道。”

他读的是《孙子兵法》里的一段话,所以才这样回答。

毛主席微笑着回答道:

“这一点,你也领会到了,我觉得你在最高军事委员会上所做的报告,是非常具有辩证法精神的!”

萧华听到毛主席这么说,脸上露出了谦逊的笑容。

那一夜,两人促膝长谈,萧华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和毛主席一起睡大炕的时光。

由于长年从事革命,主席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有几次他彻夜难眠,便与萧华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萧华每一次去,毛主席都会带给他一种年轻气盛的感觉,直到大授衔以后。

萧华在1955年成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

当时萧华如平常一般,到了丰泽园,毛主席看到他,就微笑地对他说:

“小子,你从小就跟着我,现在也是上将了。”

萧华的声音响起:

“这都是您的功劳,我能有现在的成就,都是您的功劳!”

毛主席望着年近四十的萧华,忽然神色一黯,说道:

“我们两个命中注定要有杀气,我家有六个人为了革命而牺牲。”

毛主席忽然不说话了,萧华也不说话了,他明白,毛主席这是在回忆当年的事情。

毛主席一家一共有六个人为了革命而牺牲,毛泽建和毛岸英是其中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毛泽民,毛泽覃,毛泽覃之子毛楚雄,首任妻子杨开慧。

他们都是为革命献身的,毛主席怎么能不伤心呢?

萧华的父母,也在解放战争中战死沙场,从这一点上来说,毛主席和萧华的处境,的确是一样的。

沉默许久,萧华才开口,安抚毛主席。

“革命就是要有牺牲,如果能成功,那就什么都值了!”

毛主席闻言,这才慢慢冷静下来,生怕萧华劳累过度,连忙道:

“你还小,有些事需要历练,别把自己累坏了,好好照顾自己。”

萧华不住地点着头。

萧华对毛主席有着很深的情感,在他眼里,他就是毛主席一手培养起来的“红小子”,是毛主席一手提拔起来的军人。

在周总理以后的演说里也是提过的:

“他可是毛主席一手培养起来的军人,毛主席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他跟着毛主席征战了数十年…”

在革命的时候,萧华有幸跟着毛主席学到了东西,萧华为了报答毛主席对他的培养和教育,为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如萧华同志回忆道:

“我萧华能有现在的成就,多亏了毛主席,多亏了我们组织的栽培,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地位。”

之后没多久,毛主席就跟萧华单独聊了几句,那是一段很长的时间,毛主席的秘书说,这一聊就是三个多小时,离开的时候,毛主席对他寄予厚望:“萧华,你年纪虽小,但也是有阅历的,保重身体。”

萧华在罗荣桓手下工作了这么多年,表现非常出色,再加上毛主席一向爱惜人才,所以对萧华很有好感。

接替罗荣桓

事实上,八大召开之前,毛主席曾对萧华说过,要注意“两华”,除邓华外,萧华是第二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邓华先后任沈阳军区司令,之后又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要知道,当年他还只是个东北军区代司令员,而其他几个军区的司令,基本上都是开国元帅。

将“两华”放在一起,可见毛主席对萧华的重视。

到了1956年,罗荣桓将军因病辞去了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是谭政大将担兼任着职务。

罗荣桓元帅于1963年12月病逝,毛主席悲痛欲绝,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更是被提上了日程。

罗荣桓将军自红军时代起就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逝世对我们军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罗荣桓在世的时候,曾经建议过毛主席,让萧华担任总政的人选.

罗荣桓去世后,他的遗愿是让萧华接任,但那时候,开国元帅、将军们都还健在着,这件事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从五十年代起,萧华就是总政治部众多副主任里最年轻、最有能力的一个。

最终,毛主席亲自点名,任命萧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一职,他表示,由萧华来担任,没有问题。

萧华这么年轻,就能担当这么重要的职务,毛主席很欣赏萧华,也证明萧华为了革命,真的很努力。

1961年的清明节,萧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返回了阔别几十年的故乡。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极为艰难,萧华自掏腰包入住兴国县宾馆,接待部特地为萧华准备了一份“三牲”的餐单,萧华知道后,严词回绝,说只能做南瓜、土豆、芋头、青菜,不能吃荤食。一日,厨子悄悄放入一盘炒蛋,萧华尝到后,立即命令大家分食。

第二日,萧华偕夫人王新兰前往九山岭,为母亲长眠的地方扫墓。

写作

1964年,在红军长征30周年之际,全军正筹备举行追悼会,当时的萧华,收到一份邀请书:萧华将军,你是亲身经历过长征的人,请跟我们说说这次长征的经历!

此时,萧华的身体状况已是每况愈下,医生叮嘱他要注意休息,不要操劳过度,然而萧华回想起那段艰难的长征岁月,回想起许多在长征途中牺牲的战友,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不会有今日的太平盛世,做为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参与者和幸存者,他有义务也有义务去撰写一部记述、讴歌长征的著作。

从1964年9月起,萧华虽身体不适,仍潜心写作。

萧华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很有感情,无数个无眠无眠的夜晚,他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追忆之中,回忆起当年长征路上的艰辛,回忆着这一路上的激战,就像是又一次走过了长征路,将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语言,变成了饱含真情的诗篇。

在书写的过程中,萧华脑海里浮现出那些死去的战友们的面孔,泪水不受控制地滑落,却没有擦拭,任由泪水滴落在手稿上。在《告别》和《过雪山草地》的时候,萧华边哭边写,不知流下了多少滴泪,才在两个多月里完成了《长征组歌》的十二首。

萧华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瘦了一圈。

1964年,因工作压力过大,萧华得了一严重的感言肝炎,当时在杭州养伤的他,听说中央要举办一场纪念长征三十周年的大型庆典。

萧华是一个亲历长征的人,一想到自己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就兴奋不已,于是就把这首诗写成了一首赞美这一伟大的长征精神的诗。

萧华并不是心血来潮,他总觉得这首《长征组歌》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东西,但他太忙了,忙着新中国的建设,所以在休养的这段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写作。

萧华在西湖旁的一间小屋里,将自己关在一间小屋里,整整两个多月,埋头写诗,翻阅了很多关于诗词的资料,近乎物我两忘,经过不懈的努力,才完成了第一份初稿,历经千辛万苦,从未掉过一滴眼泪的萧华,拿着《长征组歌》的草稿,流下了两行热泪。

周总理远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后,专门致电萧华,说道:“您是为党、为人民、为后人谋福利,谢谢您!”

经过长时间的排演,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公演,场场满座,观众反应非常热烈。

周总理一共看了17次《长征组歌》,在弥留之际,他还希望能把《长征组歌》重新播放一遍。

到了1966年,动荡爆发,许多开国将领都受到了牵连,萧华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有人想要指责萧华的时候,周总理开口道:“萧华是毛主席的忠实追随者,他是从一个叫‘红小鬼’的人,后来又当上了总政治部主任,他为什么要和毛主席作对?”

周总理接着说:「我从小看著他长大,从他还没穿好衣服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了,是毛主席把他调到这里来工作的。大家能编一首《长征组歌》吗?对毛主席没有感情能写的出来吗?”

众人沉默了,那首《长征组歌》,大家都看了。

从那时起,萧华就像凭空“消失了”七年一样,什么都不说,一个人默默忍受着。

临终嘱托

萧华于1975年出任甘肃省委书记,王新兰亦随其前往西北,两人在历经磨难后,越发珍惜对方。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当地的生产和建设上,深入到基层,了解人们的生活,走访各地。

但是,这一对让人艳羡的绝世姻缘,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走到一起。萧华为新中国建设而操劳过度,身患癌症,自知时日无多,临终前,他特别嘱咐妻子:

“你放心,我死后,你要帮我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总结我们这辈子的经历,然后写一本回忆录。第二件事,就是向总部汇报我的工作。”

王新兰安慰道:“等你身体好了,我们就去山东,东北,还有你以前工作的那些地方,我们再走一遍看一看。”

1985年,王新兰注意到妻子萧华的脸色不太好,几次劝萧华早点来医院,都被他以工作太忙为由,推迟了。

直到政协结束,王新兰陪着萧华才去了一趟医院,结果发现他早就得了胃癌。

萧华见老婆哭得梨花带雨,赶紧安慰道:“没关系,我们会努力的,等身体好了,我们再去游山玩水。”

1985年4月,萧华住院三个月后,杨得志到医院探望萧华,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杨得志有些伤感的看了一眼已经病入膏肓的萧华,“萧华,你要好好养伤,等你身体好了,我们就可以重建新中国了。”

萧华有气无力地说道:“老杨,新中国的重建,就靠你了,我有几个新的想法,想要跟上面汇报一下,但以我现在的状态,是不可能完成的。”

“有没有其他的要求吗?”杨得志关心地说道。

萧华吃力的摇摇头,“儿女都已经长大了,我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把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新想法,跟上面说一说,关于挑选年轻干部的事情。”

说话间,萧华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双手都在颤抖,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有医护人员送来了氧气,为萧华缓解痛苦。

萧华决定,把他数月来撰写的六千多字的提案,提交给中央,说明在挑选年轻人才时,要实事求是。

萧华甚至还写信到了中央,谈到了经济改革,谈到了科技市场的建立,他还在为国家的发展做着贡献。

萧华拿到了中央的回信,知道自己的报告已经被送到了国家发改委,让他们好好研究一下,这让他欣喜若狂。

8月11日,也就是萧华去世的一天。

这天,中央高层知道萧华病情严重,都来医院探望萧华,见到曾经的战友饱受疾病的煎熬,不少人都忍不住落泪。

一名年长的军官走了出来,对着萧华躬身道:

“您为党、为人民工作了几十年,我们不会忘了您。”

是的,萧华,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永远也忘不了。

不仅是人民,空军也不会忘了萧华,井冈山也忘不了萧华,萧华在抗日、解放两大战场上,都有他的足迹。

所有的一切,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事物,都永远无法忘却萧华。

萧华听着自己的战友们的话,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他这辈子都在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幸福。

8月11号中午,萧华的病情突然加重,腹水加重,萧华醒过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状态不是很好。

所以萧华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向政府和医院提交了申请。

去叫我的大女婿。

紧接着,萧华的女婿杜链,第一时间走到了父亲的面前,问父亲有没有什么工作上的事情,或者是有什么吩咐。

萧华点了点头,道:“

“杜链,加油啊。”

说到这里,萧华浑身无力,只好闭目养精蓄锐,杜链知道,父亲是想让他努力工作,不让党和人民失望。

休息了许久,萧华才回过神来,他有些遗憾地说,九月份的会议,他可能无法出席。

萧华所说的九月开会,指的是我党十二届五中全会,看样子,萧华也察觉到了自己形势不妙。

见父亲如此懊悔,杜链也忍不住流下了泪水,而在现场等待的中央同志,对萧华不能出席九月的大会表示遗憾,但也为他感到无奈。

萧华看着面前的人群,再一次惋惜的说,他为国家做的还不够多,身体还很虚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为他做的了,他只能祈祷,国家能变得更好,变得更好。

萧华说到这里,又晕了过去。

晚上八点四十多分,萧华再次苏醒,杜链陪在父亲身旁,萧华也拉住杜链,问道:

“你有没有记住下午的那句话?”

杜链点了点头,然后问父亲,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萧华点了点头。

“我要说的是,我们要为建立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而努力,我们要有信心,要战胜一切困难,战胜一切!”

杜链听了父亲的话,哭得梨花带雨。

说着,萧华又晕了过去。

妻子的思念

萧华去世后,他的妻子帮他收拾办公桌,找到一封信,信中写道:

“青春永驻,新兰亲启。”

原来,这封信是萧华在病重的时候写的,他自知时日无多,却不想让老婆知道,所以在抽屉底下留下了一封信。王新兰在得知真相后,泪流满面。

萧华的死,给了王新兰很大的冲击。这位陪伴了他大半个世纪的男子,就这样离去了,从此之后,他便要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世间。

王新兰与萧华在一起46年,一直无法从失去丈夫的悲伤中走出来,她时常会坐在丈夫最喜欢的房间里,哭泣。

王新兰轻轻拍了拍丈夫的照片,喃喃道:“可能是我的失误,早知道就让你做手术了,这样他就能恢复健康了。”

王新兰的儿女听到妈妈的话,都很心疼,爸爸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而大夫也表示做手术有很大的风险。

这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在一起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这并不令人难过。

可是,当他的父亲离开后,他的母亲却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反而责怪他,这让他的儿女们很是心疼。

“妈妈,你不能这么自责,爸爸在天上死了也不会瞑目的。”

“你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要照顾好我们的父亲。”

再之后,王兰英在儿女们的陪伴下,渐渐从阴影中走出来,带着对亡夫的怀念,重新开始了她的人生。

但是她总是记得,在云阳镇,她遇到萧华的时候,是因为一场大雨。

那时候,他们都很年轻,都在为同一个梦想而战,萧华就像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一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