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汾五帝祖庙(古称正极殿),始建于唐元和十三年,坐落于城厢区灵川镇东汾村的紫璜山。庙宇饱经沧桑,历经元代的毁损、明代的重建,清代迁界时再次毁损,直至康熙三十八年于现址重建,光绪十五年又重修。2005年5月,该庙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水陆画《五帝回銮万民庆》
五帝祖庙不仅流传着众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还珍藏有诸多文物古迹。其中,一幅名为《五帝回銮万民庆》的清代水陆古画尤为珍贵,展现了当时五帝祖庙举行的送帝王爷船仪式的盛况。画中的建筑风貌与现今存世的遗迹极为相似,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该画于1999年12月24日由福建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三级文物。
澳大利亚Xplorer Media摄影师梁家源在观赏此画时说:“近年来,我遍访全球,专注于拍摄送王船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据我所知,这幅水陆画是目前描述送王船习俗、僮身以及肩挑盘担形象最早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画。画中的王船样式与我在福建、台湾,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见到的王船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福建、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的送王船仪式中,都打着‘代天巡狩’的旗号,这幅古画是目前记载‘代天巡狩’名号较早出现在王船上的有力实证。”
在这幅水陆画中,五帝庙面朝大海,巍峨庄重,装饰在屋脊角落的一对龙头鱼(鳌鱼)雕塑栩栩如生。龙头鱼,龙头鱼身,巧妙地融合了龙与鱼的元素。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权力、尊贵与吉祥;鱼则寓意着富饶、繁荣以及财富与好运。因此,龙头鱼身的鳌鱼被视为吉祥、富贵与长寿的象征。
古画的上半部分描绘了五帝祖庙的景象:五帝神明端坐于神坛之上,目光威严中透露着慈祥;一名官员带着小孩,虔诚地跪拜在神明面前,祈求功名与未来;庙旁,乐队正在为送帝王爷船仪式演奏;庙前,男女老少各具情态,或刚踏入庙门,或三五成群地聊天,或倚靠栏杆观赏龙舟与凤船。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们的感恩之情,以及安居乐业的祥和气氛。
古画的下半部分生动描绘了送帝王爷船的庄严仪式。画面中央,一艘雄伟壮观的龙舟赫然入目,它不仅是村民们祈愿的物化象征,还是当地丰富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莆仙民间世代流传的谚语“送帝(大)王爷船”,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幅画中龙舟所蕴含的深远寓意。
龙舟旁,驻足观看的民众络绎不绝,他们或凝神注视,或低声交谈,脸上洋溢着庄重与敬畏之情,共同见证这一神圣时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头戴凉帽、肩挑十盘担、脚踏草鞋的人物匆匆离去,其身影格外醒目。这一细节不仅巧妙地标志着海醮仪式的圆满落幕,更为整幅画作增添了几分生动。

清代水陆画《五帝回銮万民庆》中的“肩挑十盘担”
值得一提的是,画中的十盘担是当地最高的贺礼之一,它寓意着挑五谷丰登、担国泰民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以及对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美好祝愿。现如今,这一古老的习俗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根植于莆仙人民的心中。

清代水陆画《五帝显圣抗海寇图》中的“飞虎旗”和“凤旗”
龙舟上的装饰尤为引人注目。顶端的两面旗幡分别书写着“五皇大帝”“圣驾回銮”以及“龙舟帆桅”的字样,帆桅之上,一面“飞虎兽”旗随风飘扬。飞虎兽,作为上古传说中的强大生灵,集老虎的威猛与飞翔的能力于一身,宛如风雷之神,独一无二。传说它能保护航行者免受风浪与海盗的侵袭。因此,每次飞虎兽旗的飘扬,都彰显着航海者的无畏勇气与坚定决心,寓意着如虎添翼、旗开得胜。
龙舟的船舷两侧,各竖立着一块写有“代天巡狩”的大牌。寄托了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生命安顺、风调雨顺、四境平安的美好愿望。
龙舟首部安装的神兽兽首,为这场盛大的仪式增添了神秘色彩。关于神兽的形象,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龙虎瑞兽”,其形态既融合了龙的威严与虎的勇猛,却又独树一帜,非龙非虎,独具魅力。在古老的五行哲学中,龙代表乾卦,象征着浩瀚的天穹与无尽的阳刚之气;而虎则代表坤卦,寓意着厚重的大地与深沉的阴柔之力。相传,古时水神与风神为争海域霸权,引发滔天巨浪与狂风,沿海渔民生活困苦不堪。五帝驾船显灵,派出龙虎瑞兽,其威力震慑四海,与水风神激战并最终将其逐回海底与云端。为铭记这一伟大时刻并表达对五帝的敬仰与感激,渔民们精心制作了一艘雄伟壮观的王船,船头装有龙虎瑞兽兽首。
本文作者:詹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