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因有网友认为仙游辖下枫亭镇之“枫亭”二字出现时间甚晚,所谓相传九仙结枫为亭之说,不过是清人编造之词而已。紧接着,这位热心网友还抛出蔡襄《与大姐书》《荔子帖》和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为证,足见其持论有据,令人感佩不已。然而,笔者闻言,却有不同看法,毕竟笔者参编过《枫亭镇志》,略知枫亭掌故,故不揣浅陋,粗说如下:
无须讳言,枫亭在古代只是一个小地名而已,隶属于仙游县连江里。而今所谓的蔡襄是“枫亭人”,其实在宋代是属于“慈孝里人”。当然,相传蔡襄有迁居于连江里,那也是“连江里人”,在古代并无“枫亭人”的说法。近现代以来,随着连江里与慈孝里辖区变化,地名变更,“枫亭”二字就比“慈孝里”“连江里”要响亮,因此,习惯上会说蔡襄是仙游县枫亭人,仅此而已。
再说“枫亭”的由来。据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七·转水名台 结枫为亭》记载:“枫亭,在仙游县西南,旧传何氏九仙结枫为亭处其上,故名。(《郡志》)按:《漳浦威惠庙集》:陈王父政,武后朝戍闽,因家于泉之枫亭,即其地也。(今枫亭亦有威惠庙,北望有坟岿然,而长老相传为王祖茔。)”由是可知,早在南宋时期,枫亭就有何氏九仙结枫为亭之说,于是形成地名,甚至被《郡志》(大约是《莆阳志》)所收录,亦属荣焉。
既然“枫亭”二字早在南宋时期就见于史册,至于为什么与李俊甫同时期的人物刘克庄在撰写枫亭妃庙碑记时,会将枫亭写为“风亭”呢?大抵“风亭”二字出现更早,流传更广吧。须知,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黄岩孙在编纂《仙溪志》时,志中多处使用了“风亭”之地名。此外,比南宋更早时期,蔡襄在他的书信中,也多次写到“风亭”二字,诸如《与大姐书》(又称《军城帖》)、《荔子帖》等。
相传,在蔡襄文集中,也有出现“枫亭”二字,但因笔者没通读过蔡襄所著的文集,此间只能存而不论,留待热心人去深入挖掘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何氏九仙结枫为亭,遂有枫亭之名,这一说法最迟在南宋就已经形成了,并非清代才冒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