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大雪节气刚刚来临,莆田市老年大学文史游学班组织一次市际旅游文化采风活动。
车子从泉州市区东部往东南方向拐去,大约一刻钟时辰,来到石狮市永宁镇一个村落。这座古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村庄靠山面海,地理位置特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濒临海域,乃是海上登陆靠岸通往泉州、漳州等的必经之地。史书有载,这里在唐宋时为永宁州,元时为泉州府治所。后来,因沿海一带倭寇猖獗,朝廷派名将周德兴来此视察,于明洪武二年(1369)设立永宁卫,下辖11个千户所。成为一个军事防御要地。
走进这刚修复不久的永宁城,那高耸入云端的城楼,俨然如一尊武士,威武不屈。那飞檐翘角之屋脊,雕塑着栩栩如生的金龙银凤,宫殿式的建造样子坐北朝南,又是恍若一尊历史老人,向人们诉说沧桑历史。仰望这高大古老的建筑,让我浮想联翩。
再转眼向北端看去,一条石砌巷道,笔直通向前端的几座古庙宇,分别是财神庙、城隍庙,还有众多的建于民国时期的华侨厝。所有建筑,大致是石构楼宇,配有西方样式,充满着东方风韵,中西合璧,精美极了。一眼望去,尽是葫芦或燕子、虾尾那般的高昂翘角,翱翔凌空,一任闽南的建筑风格。——具有抗风阻雨的功能及防风固土的作用。矗立于城隍庙之前的一巨磐石,镶刻着“靖国保民”楷书字样,四个字道出了永宁卫城的初衷与文化真谛。
永宁,闽南人氏的祈盼——永远安宁。
写到这里,我不禁的想到吾莆平海卫城。它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3),与永宁卫城一样,同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构筑卫城,设立军事基地,地名由原来的“南啸”,改称为“平海”,寓意平安海岸,万家乐,千户安。
莆田受倭寇之害重于闽南地区,幸亏有了戚家军的援助,英勇杀敌,驱逐了倭寇。这一段辛酸的历史,莆田人民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匆匆来一遭永宁卫城凭吊与瞻观,回眸五六百年前的耻辱史——民族的灾难。让人们牢记过去,展望未来。华夏儿子一定要以史为鉴,卧薪尝胆,知耻而后勇,永葆江山万代红。
海上“丹青之宅”
从电视里或手机视频上看,位于石狮永宁镇临海的一座海上“凤凰台”,矗立于大海浪涛之中,波浪滔天,潮水滚滚,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显得分外雄伟壮观。远远望去,犹如海市蜃楼一般,神秘莫测。若是俯瞰海面,宛如一艘航母漂浮在海上,闪耀在浪滔间,威严得像一座小岛,抑或造陆工程之杰作,甚或可以比拟为海上花园……
其实,这里是刚建不久的洛伽寺,成套完整的佛家寺院建筑,还有道教之类的庙堂、宫殿构建,构成一个大建筑群。那黄金色的墙壁,紫红色的琉璃屋瓦,这与蔚蓝的大海,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阵阵的海浪冲击声、风吹声,时不时的钟鼓声及和尚们的诵经声,揉合在一起,构成悠扬迥回的音乐交响曲,缭绕在海天一隅的六合间,令人遐思不已,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去。
广袤无际的沙滩上,游人在踏浪、信步,戏水、男女老少沐浴在阳光下,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惬意与快活。那诗一般的情调,画一样的场景——简直是人间幸福的乐园。来的不是时候,若是夏天季节,那踏海观浪的年轻人,则会更加浪漫,更加纵情,更加放肆。不难想像人与水的交集将引发出摩幻般的激荡,梦那样的痴情,醉那样的情态,尽情地玩弄大海的无任乐趣。
哦,眼前的这一幕,乃是冬季的闽南海滨,但尽管是隆冬有些枯零、沉寂,可是海的韵味,海的风姿,则散发出刺激的寒冷。苍穹上,暖洋洋的阳光晒在海滩上,沁人心脾。此时此刻,我站在沙滩上,高喊一声:大海,我向往你;大海,我敬畏你啊!
梧林古村落
晌午,我们离开永宁镇继续往西去,经过石狮市区,进入晋江梧林村。
这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侨村。在这占地千亩的村落里,洋溢着浓郁的闽南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和南洋文化之风情。打破砂锅问到底,可以从其许多建筑物里清晰地看出,尤其是红砖建筑风貌,拥有60多座不同样式风格的红砖楼房。老房子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地散落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构成一个极其庞大的建筑村落,被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实践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名单等等。
顺着村道行走,涌进人流,来到村前面的“朝东楼”。这座中西合璧的楼宇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主人蔡氏远渡南洋,经商发迹后不忘桑梓,返乡建房以慰祖先。那年正值祖国抗日战争,炮火弥漫大江南北。蔡氏积极响应抗战正义战争,保家卫国,竟然把建房资金无私捐赠予前线抗日。家乡建房骤然停工,留下这么一幢“烂尾楼”!成为华侨援助抗战的历史遗址,成为华侨爱国爱家的鲜明例证。
蔡氏在福建源远流长,子孙昌盛,人才济济。这一支蔡氏“济阳派衍”,本是闽南地区重要支系。“朝东楼”大门联语镌刻着:“派衍济阳三谏流芳宏世德,宗居梧里群峰钟秀振家声。”横批“济水清芬”。楼房已开辟为蔡氏博物馆,也是蔡氏家族历史馆,或称华侨博物馆。馆内所陈列出来的物品均为南洋蔡氏各支系的事业精英、爱国贡献、著述文明等等。我发现,玻璃框里展示出莆籍蔡襄《荔枝谱》《蔡录》,还有两幅蔡襄墨迹,弥足珍贵,体现家族的荣耀与璀璨的文明。
放眼远眺,那红砖悬山顶构筑,依势而立,坐北朝南,但其立面样式全不雷同,姿态万千,变化多端。那么古朴典雅的五层厝、修养楼、胸怀祖国楼和德钅龙 楼、梦蔡家声楼、宏滕居、长程小筑、怀奕楼、忠怀楼……不一而足,展现在游人面前,引人驻足流连。“德卫宅”里有一棵古榕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其树根盘旋曲折,如龙蛇聚会,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植物与生物的形神兼备,引人遐思,玄而又玄,神秘兮兮,莫不是华侨们远足他乡,思念故里的人文象征呢?其形象何等的逼真、鲜明!观者到此,无不勾起绵绵情思,甚而萌生想象与联想……
侨批馆,双层一厅四厢格局,展藏着晋江华侨早年寄给国内家乡眷属汇款和书信的合称。洋洋洒洒的侨批档案,真实地记录了侨乡和侨居地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是印证了侨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翔实而又生动地呈现出广大华侨华人在外刻苦耐劳、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彰显了孝悌、信义、友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些侨批实物,也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发展史、社会史、文化教育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及侨居地历史文化的原始档案文献,难得珍贵。这些具有创新性的文献整理,成功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晋江人做出了这一伟大的社会文明工程建设之重大贡献,必将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文物,价值连城,意义重大。
过一座小石桥往左拐,便是一幢新建屋宇。建筑物既有古色古香的气质,又充满现代气息。巧合的是,这里正在展出《尺素情长——晋江侨批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遴选了60封侨批,用精美的书法小楷、中楷、或行书、隶书、篆书、行草书形式创作成立轴或横幅长卷等,分为“事业新灯火”“丈夫誓许国”“吾亦爱吾庐”“谁言寸草心”“所来为宗族”“松柏有本性”等六个主题。这么具有创意的书法主题展览,在全国实属罕见。我有幸目睹这一别开生面的书法专题展!晋江人太有创造性,晋江人太聪明了。这恐怕又是“晋江经验”的一个新举措呢!
左转右弯,已经分不清方向,简直进入一个谜宫。要不是没有路边游览示意图,必定会迷失归途。
匆匆一游,走马观花,规模宏大的华侨文化古村落,还有许多看点,只好丢弃。尤其是抛弃梧林古村落里的诸多文化特色项目体验。我想,夜晚间,这里一定摆出许许多多闽南特色风情的“娘惹文化”“茶文化”“南洋咖啡”以及泉州高甲戏、木偶戏、时装表演、滑稽、魔术、神话传说等美学文艺生活场景,尽献给四方游客。那么,夜晚的梧林村,必定绽放出更幽美更欢乐的色彩,让你玩得更舒心、更爽快。
2024年12月17日
附:作者简介
郭大卫,字可植,号寰宇,笔名驰骋、固磊、袤戎,1957年出生于福建莆田。先后出版著作《乡音悠扬》《走读山川》等11部,主编《金风岁月》等10多部。为省作协、书协、文评协会会员,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农工党省委会文史委员,莆田郭尚先书画院院长,莆田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莆田市史志学会副会长,秀屿区作协名誉主席,市杂文学会理事。政协莆田市五、六、七届委员。荣获全国书香之家,全省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郭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