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则新闻引爆社交网络,由曹德旺发起的福耀科技大学正式获批成立。
这所由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100亿元创办的民办研究型大学,承载着培养“科学家和企业家”的野心。
然而,在央视《对话》栏目的镜头前,79岁的曹德旺却坦言:“开心是一回事,压力巨大。做不好,比不批更糟糕。”

这个“压力巨大”的瞬间,意外揭开了曹德旺的底色,一个在慈善光环与商业争议中始终紧绷的实干家。
他是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累计捐款超110亿元,也是全球汽车玻璃行业的霸主,福耀占据中国70%市场、全球30%份额。
但他也曾因美国工厂的劳工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质疑“伪善”。
曹德旺的故事,远不止“玻璃大王”的标签。
他的身上交织着草根的逆袭、商人的精明、佛徒的悲悯,以及一个时代企业家的复杂命运。

01
1946年,曹德旺出生于上海一个富商家庭,但命运在他童年时急转直下。
全家迁回福建途中,载满家产的货船沉没,曹家一夜赤贫。
饥饿成了日常,母亲的一句“要抬起头微笑,别说肚子饿”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14岁辍学放牛,他靠自学读完哥哥的课本,倒卖烟丝被没收自行车,他转行卖水果,凌晨三点起床骑行百里,只为赚取两元差价。
这些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韧性,更让他悟出一个朴素的道理:“钱要一分一分挣,但眼光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1970年代,曹德旺靠倒卖白木耳赚到第一桶金,却因“投机倒把”罪名血本无归。
走投无路之际,他在水库工地修车时展现出惊人的机敏,不仅化解赔偿危机,还意外获得转机——被推荐进入高山异形玻璃厂当采购员。

1983年,他承包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
一次陪母亲旅游的经历,让他发现汽车玻璃的暴利。
一块进口玻璃售价数千元,成本仅百元。他当即决定转型:“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汽车玻璃!”
1985年,曹德旺砸下全部身家引进芬兰设备,研发出国产汽车玻璃,价格仅为进口的三分之一。
市场瞬间引爆,福耀玻璃厂4个月狂赚70万元,次年利润突破500万元。
1993年,福耀登陆A股,成为中国首家引入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
他的野心不止于此。
1994年,曹德旺砍掉房地产等副业,专注玻璃制造。
2001年,他打赢中国入世后首例反倾销官司,让福耀成为全球八大汽车品牌的核心供应商。
如今,福耀在全球11国设厂,年营收超300亿元,真正实现了他“为中国人做一片玻璃”的誓言。

02
曹德旺的慈善始于1983年——向母校捐赠2000元。此后40余年,他累计捐款超110亿元,涵盖教育、扶贫、救灾。
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百亿建大学,更是创下中国公益史纪录。
他的捐赠方式颇具争议:坚持“个人掏腰包”,拒绝挪用公司资金。
推行“捐款问责”,要求受助方签署“对赌协议”,未达标需退款。
这种“苛刻的善意”,被媒体称为“慈善界的清流”。
2016年,福耀美国工厂成为奥斯卡纪录片《美国工厂》的拍摄地,展现中美文化冲突。
2024年,该厂因劳工纠纷遭调查,曹德旺被指“压榨员工”。
他强硬回应:“员工非直属,财报可自证。”
争议虽平息,却让公众看到慈善家背后的商人本色。
曹德旺的办公室常年摆着佛像,但他更信奉“人间佛教”,不行贿、不投机、不跨界。
30年来,他拒绝涉足房地产、互联网等风口,专注玻璃行业:“钱很多,但不是所有钱都能赚。”

进军美国时,他仅用1500万美元拿下通用汽车旧厂房(原价2800万)。
秘诀是“帮对方解决问题”:“您的厂房既不近客户也不近供应商,我买一半,顺带清理垃圾。”犹太业主当场妥协。
早年承包玻璃厂时,他忍受关系户横行的乱象长达6年,直到机会降临。
他说:“忍不是懦弱,是蓄力。”
03
2025年的曹德旺,仍在与时间赛跑。
福耀科技大学获批后,他每日与校长王树国研讨办学细节,力求“25岁培养出博士”。
福耀的国际化版图持续扩张,但中美博弈下的供应链风险如影随形。

他坦言:“我压力巨大,但停不下来。”
这句话或许是他一生的注脚,一个在商业与慈善、争议与赞誉中始终紧绷的斗士,仍在书写属于中国企业家的复杂叙事。
曹德旺的传奇,恰似他制造的玻璃:透明却坚硬,易碎却不可替代。
他的身上,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草根逆袭、企业家的家国情怀,以及商业与道德永恒的张力。
当人们争论他是“真菩萨”还是“精明商人”时,他早已给出答案:“我只是个想站着赚钱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