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民国制造的飞机,看起来不少,但除了骨架和蒙皮全都靠拼凑

墨书聊天 2024-01-10 15:41:30

上次为了回答一个提问,聊到国内自制的第一架飞机,目前公认的就是1913年潘世忠在南苑修理厂自制的一架推进式飞机,因为在机头配备了一挺机枪而又名“枪车”。这里要划个重点:当时其他国家的飞机如果配机枪的话,一般都是设在后座,把机枪放在机头,“枪车”即使不是第一个也是比较早的。不过因为这挺机枪并不是由飞行员自行操纵固定朝前射击,因此没有被列为战斗机。

再往后,民国时期国内也相继成立了一些航空制造机构,自制或仿制了一批飞机,本文这里做个简单的盘点,好让大家知道,即使是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也仍然有一些志士,在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前进而不屈不挠的奋斗着。

国内第一个正规的以飞机制造为主要任务的机构,是1918年2月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州马尾海军船政局开办的海军飞机工程处。这个处从1919年开始自制飞机,在10余年时间里先后制成了14架飞机,包括教练机、侦察机、轰炸机等多种机型,重量最大达到2950公斤,速度最快达到190公里/小时。主要设计师均为巴玉藻等人。

甲-1型双翼水上飞机

乙-1型双翼水上飞机

丙-1型双翼轰炸机

戊-1双翼水上教练机

丁-1“海鹰”鱼雷轰炸机

己-1“江鸿”双翼高级教练机

1931年海军飞机工程处北迁上海,并入江南造船厂,1933年又为宁海号巡洋舰设计制造了“宁海号”水上侦察机。1935年南京政府航空委员会向工程处订制仿弗立特式教练机12架,工程处用9个月时间完成了任务。抗战爆发后,工程处西迁,编为海军第八飞机修理厂。

“宁海号”水上侦察机

192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虹桥成立了上海飞机修理厂,后改名上海航空工厂,这个修理厂曾试制成功“成功-1”号教练机1架,以法国“高德隆-59”式飞机为参考,串列双座,有两套操纵系统,发动机及主要仪器、仪表等均为法国进口,仅木质结构机身和蒙皮、起落架等部件为国产。飞机完成以后进行了试飞,此后就一直停放在虹桥机场,至1932年淞沪抗战时,连工厂带飞机一起被日军炸毁。

成功-1号三视图

广东省政府于1934年与美国寇蒂斯莱特飞机公司合作,将原广东韶关空军第二修理厂扩建为有一定规模的飞机修理制造厂,1935年改称韶关飞机修理厂,后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改称韶关飞机制造厂,抗战后内迁云南昆明,改称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这个厂在广州期间先后仿制了羊城-55、羊城-56、羊城-57三架飞机,主要参照美国钱斯沃特公司的O2U侦察机——也就是“列宁号”的同型机,这三架飞机后来均交给广东空军使用。

羊城-55/56/57

除了仿制以外,韶关飞机制造厂还自行设计了一种飞机“复兴”式,首架于1936年3月20日首飞成功,至1937年1月8日共生产5架,均交付广东空军使用。另改装了一种轻型侦察/轰炸机,称为“复兴甲”,上翼中央安装2挺7.62毫米口径固定机枪,翼下还有4副炸弹架,这种到1941年1月14日共生产20架,全部配属国民党空军第30中队,作为侦察、联络和运输用,周恩来曾搭乘这种飞机来往于延安和西安之间。这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唯一一种自行研制并批量生产的飞机。

复兴式

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京后,成立了“首都飞机修理厂”,1931年印尼华侨向南京国民政府捐款13万元,并指定用于制造飞机,第二年军政部将这笔款项交给首都飞机修理厂,1933年制造出来一架,因为当时印尼被称为“巴达维”,所以飞机被命名为“巴侨”号,意在感谢巴达维华侨捐款,后来又改为“爪哇”号、“新生活”号。

巴侨号

1939年7月7日,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在成都设立了航空研究所,后改名为航空设计院,主要设计师为王助等人,在抗战期间设计了多架飞机,均由成都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试制。

研教-1是航空设计院研制的第一架飞机,为单发双座双翼教练机,由于抗战期间金属材料获取不易,四川等地又多产竹子,这种飞机一大特点是用了“层竹”蒙皮,就是先把竹子劈成很薄的薄片编成竹席,然后把几层竹席按不同方向用胶粘在一起,使用生漆作为防腐材料,用来代替金属蒙皮。研教-1之后又生产了单翼的研教-2、-3两型,但都只试制了一架。

研教-2

1942年9月至1944年1月,空军第三飞机制造厂还试制了一架双发轰炸机,1944年3月首飞,后因故障迫降失败损坏而放弃。这架飞机以苏联斯勃-2M轰炸机为原型,机头和尾翼仿制德勃-3,发动机使用的是废弃的苏制M-103型960马力发动机,螺旋桨、起落架和仪表是从其他报废的斯勃-2飞机上拆来的,机上装有4挺活动机枪,机腹弹舱可挂炸弹600千克。该机翼展20米,空重4200千克,最大速度411千米/小时,是新中国建国前,国内研制的最大的飞机。

研轰-3

同一时期,原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西迁四川后改名为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这个厂在1942年到1944年间试制成功了“中运一号”运输机,1944年11月18日首飞。中运一号是全木制,后抗战胜利后,又于1948年试制成功全金属的中运二号,这两架飞机都曾移交国民党空军空运大队,后来都下落不明。

中运一号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一度还想借助英美力量发展喷气式飞机,不过最终停留在计划里。实际上由于政局不稳连年战乱,加上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资源极度匮乏,上面的这些飞机基本都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因而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特别是其机上部件自给率也非常低,发动机等关键部件更是纯粹依赖进口,发展民族航空工业基本是空谈。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航空事业才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直到今天屹立于世界航空强国之列,当年的航空先驱们见此也应该略感欣慰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
评论列表

墨书聊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