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达生》:不违背自然之理,不强行渡人

晨晨文化 2024-03-13 02:12:52
在《庄子•达生》中最后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孙休与扁庆子、扁庆子与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分享一下我的个人体会。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孙休的人自认为自己德行不错,居住在乡里,没有什么人非议过他,然而他种地遇不到好收成,他入了朝堂,却又生不逢时,遇不到圣明君主在位的时代,他被乡里人排斥、受到地方长官的放逐,他问扁庆子,自己什么地方得罪了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 扁庆子认为一个得道之人有所作所为而不自恃其功,助长万物而不以主宰者自居,而孙休恰恰相反,他是有心文饰才智来惊醒愚俗,修养自身来显露别人的污秽,把自己当成太阳月亮,以无与伦比的光辉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扁庆子认为像孙休这样的处处彰显自己的人,他能保全自己的形体,没有因为自己的高调张扬给自己招来祸患,没有因祸而伤害到自己,没有成为耳聋、眼盲、跛足之人,还是跟正常人一样,这已经是很幸运的了,他不应该再抱怨上天了。 孙休被扁庆子下逐客令后,离开了,但扁庆子反而心里不安起来,在那里仰天叹息。 扁庆子的弟子向他是何故叹息。 扁庆子告诉弟子,他对孙休说的一番话可能会让孙休越发迷惑,因为他告诉孙休的那些是至人的品德,孙休不一定能理解。 弟子认为扁庆子多虑了。弟子说的话也很有道理,他说,假如孙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而扁庆子所说的是错误的,那么错误的本来就不能迷惑正确的;反过来,如果孙休说的话是错误的,而扁庆子说的话是正确的,那么孙休向扁庆子求教,请扁庆子指点迷津,则是刚好遇对了人,扁庆子更没有过错了。 但是扁庆子不是这样想的,他以鲁国国君用养人的方法去养鸟,给鸟儿喂食祭祀时使用的牛、羊、猪的肉,为鸟儿演奏《九韶》乐使它快乐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凡事要遵循自然规则,养鸟就只能遵循鸟的特性,用养鸟的方法,而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用养人的方法去养鸟,应该是让鸟栖息在深林之中,浮游在江湖河泽,吃着蛇肉。孙休寡识少闻,与至人的品德相去十万八千里,而扁庆子急于告诉他至人的品德,这也跟鲁国国君以己养鸟没有区别,所以他担心孙休听不进去那些道理,反而心里迷惑。 扁庆子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他对孙休说的话就像是用一个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普通人怎么做,这是不现实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比如说,有人生来好静,心性淡泊,不喜欢争强好胜,有人生来好动,不甘寂寞,喜欢热闹浮华之境,也喜欢处处彰显自己。有人胆小如鼠,畏手畏脚,有人胆大包天,肆无忌惮,有人自负狂妄,有人谦逊低调……总之人的天性各不相同。 像孙休这样的人在现今社会比比皆是,他说他在乡里居住时没有人说过他品行不端正,遇到危难,也不曾被人说过不勇敢,但这只是他自己说的,具体情况有可能是,孙休只是一个在表面上修行的人,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却是锋芒毕露,又是有勇无谋。众人没说他品行不端正却又排斥他,说明他的德行并没有深得人心,受到地方长官的放逐,说明他并没有实际能力处理好事情与人际关系。他能说会道刻意说教,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表面上看似注重修身养性,其实是为了显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他的有为之心反而让他里外不是人,既不受乡里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又不受庙堂之人的待见。也就是说他修行只是修了个寂寞。 其实我们现今社会很多人就像孙休一样,明明只是一个俗人,却以圣人自居,自以为是,刻意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结果是受几方面吊打。 扁庆子想一下子“一语惊醒梦中人”,改变孙休,让他有至人之德,这也是操之过急,犯了以己养鸟的过错。因为人的天性不是随便什么外人能改变的,不是一时一刻可以轻易改变的,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还得有很多因素暗中促成。圣人之言对于冥顽不灵的人来说,只是正确的废话。所以谁若想用至人之言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习性,使之达到至人的境界,这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 这篇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要试图强行改变任何人,不刻意渡人,真正的得道之人是遵循自然之理,不违背规律行事的。
0 阅读:1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