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秋水》第一篇中写到北海神对河伯说了很长的一段话,同样是讲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用白话文翻译就是如下意思:“从道的角度看,事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事物本身的角度来看,万物都以自己为贵而以他物为贱;从世俗的角度看,贵贱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从事物的差别来看,顺着万物大的一面而认为它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不是大的;顺着万物小的一面而认为它是小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不是小的。”
这段话告诉我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拥有最高智慧的人看问题才会从多角度去看待,因此得出的结论才全面而客观。看问题的角度不角,所得结论也是大相径庭,比如,一个人看待事物都是从“我”的立场、从世俗的角度去看,那么所得结论必然是充满了私心偏见的。举个例子:对于我们自己喜欢的本地食物,我们可能会在本能中认定了那就是人间美味,而且会习惯向另一个地域的人推荐、夸赞,殊不知别人的生活习性不同,你所谓的人间美味,却是人家不屑一顾的垃圾食物。比如湖南人喜欢的烟熏腊肉,广东人一一般不吃,四川重庆人喜欢在菜里放花椒麻椒,其他省的人却不敢尝试。同样的食物,那些喜欢吃的人认为那是美味,不喜欢的人则厌恶不已。那么这两种人对这种食物得出来的结论也是迥然不同。
这就是人看事情所站的角度不同,观念也不同。在《逍遥游》中也提到庄子与惠子对话,惠子认为他的一个大葫芦太大,用来装水又不坚固,又不能放什么东西,没什么用,只能打碎。但庄子认为惠子不懂得利用此物,其实可用作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
这也是惠子看待事物的角度单一,只能有一种结论,那就是葫芦没用,只是废物。而庄子看问题更能从多角度去看,因此认为大葫芦大有大的好处,可以物尽其用,用来做腰舟。
这也告诉我,对人对事如何看待,不妨尽量多角度去审视、评估,尽量少一点个人的自以为是,少一点私心偏见,如果一开始就犯先入为主的毛病,那么就会以“我”为是,以彼为非,以“我”为贵,以彼为贱,那么看人看事就会流入偏颇、不公允客观,这其实就是自己的认知存在盲区的必然结果。
凡俗之人的本能就是喜欢以我观物,如果能突破了这一本能,做到了以道观物,那么意味着一个人就有了高维智慧,堪称牛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