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看《庄子•秋水》:诡辩与得道无关

晨晨文化 2024-03-14 00:46:31
在《庄子•秋水》这一章节中有一篇文章讲到公孙龙与魏牟的对话,用白话文解释就是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少年时学习先王之道,年长后通晓仁义之行;持有同异、坚白相离之论;把人家认为不是这样的说成是这样的,把人家认为不可以的说成是可以的;使百家的智士感到困惑,使众多善辩之人感到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人了,现在我听了庄子的言论,感到奇异不解。” 稍稍了解诸子百家的人都知道公孙龙和惠施(惠子)都是名家著名人物,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杠神,杠精的祖师爷。 在《庄子•天下》中有一段话是讲公孙龙的,“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这说明公孙龙虽然善辩,但并不能服人之心,只能胜人之口。也就是说,听其说话者知道公孙龙有辩才,但并不是得道之人,所言也非真知灼见,所以懒得反驳他的观点,保持沉默不作声,只是不屑于与其争个长短是非而已。 还有一段话是讲惠施的,“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这段话也是说惠施虽有才能,但未得道,丧失了真性的他一生好辩,其实就是用声音来止灭回响,让形体和影子竞走一样,也是可悲。 公孙龙与惠施本质上还是停留在俗人的境界,他们善辩、好辩,实际上是好虚名,自以为是,争强好胜心作怪,自以为能把别人说得哑口无言、在言语上胜过别人就是有多么了不起。 所以公子牟就直言公孙龙,以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与庄子论道,而公孙龙还不自知,喜欢逞口舌之快,实在是与井蛙无异。 这说明诡辩与得道无关,诡辩者的语言即便是貌似逻辑自洽,也因为不符合道而不能服人,就像网络上的很多杠精说的话,乍一听没啥毛病,细推敲就会发现存在主观偏见。 历史也已经证明,庄子在后世之人心中的地位确实是远远高于公孙龙和惠子的,因为庄子的很多观点可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庄子•秋水》最后一篇中写到惠子与庄子进行了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认为濠水中的鱼在河水中游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这是庄子站在物我一体的角度发出的感叹。这绝对是没有任何毛病的。 但杠神惠子却认为庄子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 这其实就是惠子在找庄子的茬,但是他又忘了既然他自己问得出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就是在心里默认庄子知道了鱼是快乐的。只是故意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反应更敏捷,反问:你不是我,怎么晓得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的回答完全与他自己最初对庄子的提问自相矛盾,他回答: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能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忘了最初自己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安知鱼之乐”这一句最关键的话。一下子就被庄子抓住了破绽,庄子反驳惠子说:请循其本,回到你问话的根本上来,你说‘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时候是已经明白我知道鱼的快乐之后再问我的,只不过是问我从哪儿知道罢了,那我告诉你我是从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这个故事中的对话给我的启示就是,庄子是站在道的层面讲鱼是快乐的,这就是鱼在水中悠哉悠哉地游来游去,它们的快乐是人可以感知的,这无需求证,可惠子偏偏要以诡辩术来抬杠,结果反让庄子说得无言以对。这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 诡辩与得道无关,诡辩只是精于话术,使语言乍一听貌似自洽,但经不起推敲,而得道之人的观点是最高智慧的产物,因此更有说服力。我可以依据这一点来辨别他人的思想境界,继而见贤思齐。
0 阅读:0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