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第二炉香》:一个英国绅士的悲剧婚姻故事

笑笑维克 2024-03-29 13:20:51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虽然也有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但它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融入世界文化,成为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张爱玲在回看这场运动时,她说道:“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

香港大学时的张爱玲

张爱玲本人虽然比较西化,但实质上,她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承继最好的作家之一,这一点从她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接下来要说的是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悲剧故事,“……一个脏的故事,可是人总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

这部小说以典型的“毛姆式”风格开头,小说先以作者自己的视角介入,烘托出故事的氛围,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01

和《第一炉香》一样,故事也是发生在战前香港。

当19岁的爱尔兰女孩克荔门婷“在这图书馆昏黄的一角”告诉“我”这个秽亵的故事时,她叹道:“一个人有了这种知识之后,根本不能够谈恋爱。一切美的幻想全毁了!现实是这么污秽!”

“我”听了则以漠然的口吻说道:“多数的中国女孩子们很早就晓得了,也就无所谓神秘,我们的小说书比你们的直爽,我们看到这一类书的机会比你们多些。”

从这个爱尔兰女孩对两性知识的有限认知中,很自然就引出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愫细,虽然已经21岁了,她还是那么无知单纯的一个女孩。

这种天真和单纯可以是美好的,或许也会成为罪恶之源。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向不是截然的黑白分明,更多的是处于灰色地带的小人物,他们有时候是善良懦弱的,有时候是自私冷漠的,也有时候表现出无知和残忍,更多的时候是老老实实经营自己的一份生活。

当然,这种人物形象并不单单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它是存在于整个人类文化中。

就像《第二炉香》中的蜜秋儿太太,她的身上有很深的欧洲宗教文化所谨遵的清教徒式的压抑和变态,她自己守寡多年,生活沉郁黯淡,“蜜秋儿太太一向穿惯了黑,她的个性里大量吸入了一般守礼谨严的寡妇们的黑沉沉的气氛,即便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总似乎是一身黑。”这种浓烈的黑色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三个女儿。

张爱玲所绘插图

蜜秋儿太太的家教非常严明,即使女儿读的报纸,她也要检查过才给女儿看。

大女儿靡丽笙结婚后很快就离了婚,据传她的丈夫是个“禽兽”。

现在轮到二女儿愫细也要出嫁了,她的丈夫罗杰安白登是经过她母亲的第一道关,才带来给她交往的。与那些年轻幼稚的军官们相比,愫细觉得罗杰与众不同,所以答应了他的求婚。

小说中,“愫细虽然是21岁的人了,依旧是一个纯洁的孩子,天真的使人不能相信。”

性,对于她们这一家的女性来说是肮脏污秽的,谈论这些会污染女孩们纯洁的思想,因此可以理解大女儿靡丽笙结婚后很快就离婚这件事。

当然,离婚这件事并不能逼死一个人,主要是离婚的苛刻约束可以逼疯一个人。蜜秋儿太太能让大女儿顺利离婚并回到自己身边,无非是采取了不寻常的办法。

再来看二女儿愫细,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愫细和40岁的罗杰都有着巨大的落差,但愫细比较满意罗杰,而罗杰非常爱愫细。在他的眼中,愫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为了这个“最美丽的女人”,罗杰似乎失去了一般的理智,他像个“罗曼蒂克的傻子”一样,不曾用较近现实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婚姻。

张爱玲所绘插图

直到婚礼仪式前,他在蜜秋儿太太家看到痛苦的靡丽笙和悲伤的蜜秋儿太太,罗杰的内心才有了一丝丝的阴影。按说女儿出嫁,母亲伤心是难免的,但靡丽笙激烈的情绪反应让罗杰感到非常愤怒。

这个神情十分悲伤的姐姐以痛苦的表情向罗杰诉说她婚姻的不幸,痛斥她的丈夫以爱之名却对她行禽兽之事,她害怕她的妹妹也许会和她一样……

罗杰表示他不是那样的人,他爱愫细,非常爱,他不会让愫细受到任何伤害。

但靡丽笙显然不曾听进去他的话,而是悲痛地说:“男人……都是一样的。”

在马上要结婚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罗杰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按惯例,新郎新娘在婚礼前不能见面,罗杰没能见到愫细,但非常担心她受她姐姐的影响。

距离婚礼没多少时间了,罗杰得要去准备,他只好匆匆逃离这个让他感到异常沉闷和悲哀的地方。

02

靡丽笙的话完全破坏了罗杰的心情,给他和愫细的婚礼蒙上了一层阴影。

整场仪式进行下来,罗杰一直处于恍惚和茫然之中。穿着婚纱的新娘非常美丽,当愫细款款走来时,罗杰感觉她像梦、像画、像个贵重的大洋娃娃,如此不真实。

罗杰想再次确认愫细是不是喜欢到和他结婚的程度,愫细的态度和以前一样,只柔声说他是个“滑稽的人!”

宾客满座,他们深情接吻,接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看起来是如此美满幸福的一对,没有人疑心他们之间有什么反常的地方。

张爱玲所绘插图

新婚之夜,情浓之时,这对夫妇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尴尬和灾难。

新婚的妻子上演了逃亡大戏,她穿着睡衣披头散发地逃到就近的男生宿舍,向同学们哭诉她的丈夫是“畜生”。

学生们目瞪口呆,但他们很快就明白了怎么一回事,年轻气盛的他们为愫细打抱不平,第二天一早就哄拥着愫细闹到了校长、教务主任那里,总之,半天功夫,南华大学关于罗杰教授是个不要脸的“色情狂”这件事人尽皆知。

愫细似乎还没解恨,她母亲又带她四下里去拜访了朋友,尤其是罗杰的同事们。总之,舆论权先掌握到她们这边,离婚的时候才能比较顺利。

(依照香港依照当时英国的法律,如果双方协议离婚,在法律上并不生效,除非一方犯奸、疯狂,或因罪入狱,才有解约的希望。)

罗杰对愫细跑出家门后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他还被羞耻心和痛苦包围着。第二天一早就一个人开车到海边呆坐了一天。后来他似乎想通了,认为女孩刚结婚怕羞也是正常的,愫细只是缺乏这方面的教导,他会耐心地同她一起克服这个困难的。

晚上回家,罗杰忙给蜜秋儿太太打电话,听说愫细安全,他决定马上去接愫细回家。

看到愫细,她仍然一副生气的样子。罗杰违背本心给愫细道了歉,愫细哭道:“我原囿你!我原囿你!呵,罗杰,你为什么不早一些给我一个机会说这句话?我恨了你一整天!”

愫细以为,虽然罗杰的态度是不对的,但是经过这些波折,他现在知道忏悔了。这是她给他的“爱的教育”的第一步。然后他们计划去度蜜月,她就可以全部完成对他“爱的教育”。

张爱玲所绘插图

愫细的想法简直和罗杰的相反,到底是谁该接受教育,要怎样改变观念,这对年龄差距很大的两个人,在认知和经验上存在的差异太大了,实在让人对他们的婚姻感到绝望。

追求情感的真挚和纯洁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愫细却让它变了味。

03

人生的许多事情并没有单纯的对错,其中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人生哲理,有时走错一步,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但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除了教育的缺失外,男人在择偶上的盲目和自大是否也是一个因素呢?

张爱玲笔下的罗杰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学教授,他只是沿着一条既定的惯性地向前走。在华南大学教了15年的化学物理,做了4年的理科主任与舍监,似乎什么事也影响不到他。直到现在,他采用的还是15前的教科书,还在用20年前他在英国读书时的笔记……他只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愫细那么年轻,又那么漂亮,为什么会嫁给他这样的中年人?他只是一个看不到什么前途的普通教授罢了!当然,面对一人拉扯三个女儿,没有能力回国的蜜秋儿太太,他觉得自己做愫细的丈夫还是合理的。

但愫细不是一般的女孩啊!这一点罗杰太忽略了。

并且在靡丽笙已经自揭隐私道出了她对愫细和罗杰婚姻的担忧时,罗杰除了惊愕和生气,他并未真正直面这个问题,即使在新婚之夜,他对愫细这个不一般的女孩也未正确对待。

在新婚之夜,愫细惊恐地跑出后,罗杰去追她,却因为学生路过,他怕暴露自己而躲避了一下,以致于让愫细惊慌失措地跑到了男生宿舍。

罗杰小心谨慎地爱惜着名誉,可人生恰恰在紧绷着一根弦的时候,它偏偏就断了。

罗杰回到住处,他也不管愫细是否安全,要不要到处去找找问问,需不需要报警,这些他都不管了,他沉浸在自己比死还要难受的痛苦中。

倘若他不是顾及所谓名誉、面子,而是不顾一切地追回愫细,可能后面的事情就不会不可收拾了。但罗杰没有这么做,现在他后悔了,几乎愿意他所娶的是一个较近人情的富有经验的坏女人,而不是一个纯洁美丽的、需要“爱的教育”的女人。

张爱玲所绘插图

而这一整天所发生的事情天翻地覆地改变了罗杰的命运。

其实愫细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女孩子,她只需要一个道歉,就欢欢喜喜地和罗杰手挽手回了家。他们准备马上出发去度蜜月,换个地方,换种心情,以修复他们紧张的关系,也完成对彼此“爱的教育”。

04

就在他们为蜜月的事情做准备时,校长巴克来拜访。

巴克本来和罗杰关系不错,但这次他公事公办,告诉罗杰他被辞退的消息。巴克是一个非常看重学校名誉的校长。

罗杰在学校里并非什么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十几年一成不变的工作早已使他贬值到可有可无,他现在只是为生计混口饭吃而已,如果换个环境,他恐怕不一定有这么好的待遇。

巴克并不晓得罗杰其实还不知道愫细如何跑到学校闹得人尽皆知,以及她母亲带着她到处找人……“现在差不多香港中等以上的人家,全都知道了这件事。”

巴克对朋友感到抱歉,当愫细去找他的时候,他没能好好劝住她。

罗杰强作镇定,但内心已崩溃。他只想做一个普通人,现在看来,连这普通人他也做不成了。

虽然他并没有犯法,但舆论道德把他打入了地狱,他分明已感到被人指指戳戳,脊背发凉。他恨这个圈子里的愚蠢——愚蠢的残忍……圈子外面又何尝不可怕?

不过就是辞职,他可以去其它地方,上海、南京、北京、厦门……

去上海?校长巴克告诉他,上海不能去,那里对于教授的人选非常苛刻。

至于北京之类的地方,也不要去想,那些学校里教会的气氛也是相当的浓厚。

罗杰不难烦听巴克对他所谓的善意劝告,他告诉巴克,大可不必替他担心。

总之,他不得不离开已经生活了15年的香港,本来他已经把这个城市当成他唯一的故乡,现在他们不让他待在这里了。去哪里?他还不知道。

愫细一无所知,她还不知道自己给丈夫带来了多大的打击和改变,她还是那样单纯。

睡前,她允许罗杰只可以吻她一下,就一下。

罗杰真想打这个女人,但他只是仰着头,嘿嘿大笑着离开了家……他住进了旅馆。

张爱玲所绘插图

给校长递交辞呈时,巴克恳求罗杰再帮他三个礼拜,因为正值大考,罗杰是他特别赏识的人,似乎他的作用没人可以替代。

无论巴克的话是否真心,总之,罗杰答应再待些时间。

罗杰一直住在旅馆。

然而接下来,罗杰真正的痛苦开始了。他还代舍监之职,学生们年轻冲动,面对如此“道貌岸然”的罗杰,他们也就毫不在乎了。有时和他争执,当着他的面出言不逊,一转身就公开嘲笑他。

教职员们修养好一些,但和他若即若离,谨慎小心地相处,那其中的复杂意味不言而喻。

总之,不是心知肚明的忌讳,就是难堪不已的敷衍。在他们的思想里,罗杰就是个败类,在殖民地给白种人,给英国人丢了脸,以前聊得热乎的话题,现在和他几乎没话说。

女人们鄙视他、憎恶他,又有意无意地挑逗他,难道是想考验他?证实他就是个色情狂患者吗?

罗杰除了窘迫、难堪,他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在学校的每一天都像被人架在火上烤。

教务主任的填房太太是个妖娆的女人,曾在天津登台卖过艺。她以前不曾注意到罗杰,但现在却凑上来有意无意地挑逗他。

她告诉罗杰,“你知道佛兰克丁贝是怎么死的吗?”

佛兰克丁贝就是愫细的姐姐靡丽笙的丈夫,这个女人告诉他,“他自杀了!我碰到他的时候,在天津,他找不到事——”

看到罗杰惊讶的神情,她又补充道:“他找到了事又怎样?他还是一样的不会享受人生。……他一味压制着自己,结果他有些疯了……”

“别苦了你自己!”这个女人的话罗杰完全没有听懂,但他的世界已经一片黑暗,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心里盘来盘去只有一句话:“靡丽笙的丈夫被他们逼死了!”

他像个幽灵一样回到了家,多天未回,家里连个仆人也没有。

罗杰似乎已经失去了思考能力,只是下意识地来到厨房,烧水、关煤气,插上门,再打开煤气,没点火,只有煤气所特有的幽幽的甜味……

火熄了,灰冷了。这就是张爱玲的《第二炉香》。

张爱玲自画像

尾声

如果死亡是一种解脱的话,那罗杰算是彻底解脱了。

一个普通的人,一个绅士,婚前幸福地如同升上天堂,婚后瞬间就掉落下来,他无力阻止自己的坠落……

谁该为罗杰的死亡负责呢?是愫细的无知吗?还是罗杰自己的懦弱?或者是舆论的无情和冷酷?……

就说说罗杰自己吧,他起码有三次失去了理智。

第一次是他听了靡丽笙的“疯话”,明明感觉到婚姻的隐忧,却不能直面这个问题,一看到愫细美丽的面孔和温柔的话语,他就缴械了。

第二次是在新婚之夜,他本可以阻止愫细跑掉,给她以温柔和耐心,但他却为了顾全面子,而失去挽救自己名誉受损的机会。

第三次就是他脆弱的心理被流言击溃,他看到的世界太小,以致于无法从黑暗中走出。他将自己看作和佛兰克丁贝一样的失败者和受害者,轻易就失去了与世俗抗争的勇气。

比起《金锁记》、《倾城之恋》等,《第二炉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不算有名,但精巧的构思和婉丽的语言,以及超脱的女性主义思想却独具一格。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都大力弘扬西方文化,而一味贬损中国传统文化,以为西方文化代表着先进和文明,而中国传统文化落后、僵死、扼杀人性,而张爱玲通过这部小说同样讽刺了西方文明的愚蠢、伪善和荒谬。

张爱玲在《谈女人》一文中说:女人比男人较富于择偶的常识,这一点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却与人类前途的休戚大大有关。

大多数男人挑选妻子,纯粹以貌取人,而女人在这方面则理智得多,她们更看重男人的品性和潜力,“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拴在踏实的根桩上。”

张爱玲有深刻的悲剧美学观,也不乏对现实犀利的嘲讽和批判。

如果能了解到这一点,读她的小说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

0 阅读:0

笑笑维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