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林徽因写给女儿的信,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大义

笑笑维克 2024-04-04 04:59:08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创建者,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从年轻时就立下宏愿,将建筑学作为他们一生奋斗的事业,以填补中国在现代建筑学方面的空白。

梁思成和林徽因

赴美留学攻读建筑学

1924年,23岁的梁思成和20岁的林徽因赴美留学,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当时由于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入该校美术学院学习,但她同时选修了建筑系的全部课程。

1928年,取得学位后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婚礼,之后他们双双赴欧洲蜜月旅行,同时也一路参观和考察了欧洲的古建筑。

同年8月回国后,他们受聘于东北大学,开始筹建该校的建筑学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回到北平,梁思成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林徽因则成为梁思成最亲密和默契的工作伙伴。

北平时期的林徽因

在北平,梁思成和林徽因住在北总布胡同。截至七七事变的7年间,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总共调查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的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图稿1898张。

这项工作实在并不轻松,特别是经常要去外地考察古建筑,在交通条件实为有限的民国时期,他们经受了种种困难和艰辛。林徽因曾在致朋友的信中形容他们1936年在青州的考察之旅:“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由于林徽因长期患肺病,身体格外柔弱,但在考察途中,她骑毛驴、爬房梁,登高测量,忍受风吹日晒和旅程艰辛,真的是毫不畏惧。

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

发现千年古建筑佛光寺

1937年6月,由梁思成、林徽因以及中国营造学社其他同仁组成一个调查队,奔赴山西等地开展古建筑的调查。

6月底,梁思成、林徽因等一行人来到山西五台县,他们是为了考察唐代建筑佛光寺而来。这次考察真是不虚此行,他们在县城以北一个叫豆村的地方,终于与千年佛光寺“相遇”了,这简直像一个奇迹,他们感到无比激动和兴奋。

在经过了几天的认真考察和测绘后,他们证实了这确实是建于唐大中十一年的佛光寺东大殿。

林徽因与佛光寺大殿中的宁公遇塑像合影

1937年7月9日,《北平晨报》上登载了题为《营造学社调查组发现唐代建筑寺院,梁思成由五台佛光寺报告,测绘故宫赶制模型即开始》的报道,披露了梁思成等人发现佛光寺东大殿并确定其建筑年代的经过。

这则信息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反响,但对于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来说,却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因为在1929年,长期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日本学者关野贞,曾在一篇论文中断言:“实际说来,中国和朝鲜一千岁的木料建造物,一个亦没有。而日本却有三十多所一千年到一千三百年的建筑物。”

偌大的中国,曾经那样辉煌强盛的帝国,难道就没有一座遗存超过千年的建筑吗?

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

为此,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在研究古建筑各种图像资料、古籍等的同时,毅然奔赴全国各地考察,希望能在中国找到唐代或更早期的木构建筑。

因此,佛光寺的发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史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就在梁思成、林徽因一行人为中国建筑史上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而欣喜若狂时,日军侵华的铁蹄已经在步步紧逼了,而他们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到7月12日,当梁思成、林徽因一行人离开五台山,骑骡子行走到代县,看到旧报纸时,才知道在5天前,北平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

林徽因在外地考察古建筑

战火迅速蔓延,此时回家的线路已被阻断。在忧心如焚之际,梁思成他们更担心的是辛苦测绘的珍贵资料出现闪失,于是他们先向山西省政府报告考察成果,同时等候返回时机。

等到终于回到北平后,他们发现战壕工事已经修到家门口了,战争形势已然十分严峻。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回到北平后的林徽因第一件事就是给在外地过暑假的女儿梁再冰写信。自从去了五台山,由于通信中断,她就收不到家人的信了,内心自然是十分担心和挂念。

那时,尚不满8岁的女儿梁再冰和大姑(梁思成的大姐)等人在北戴河度假,为了便于孩子阅读,在信中林徽因以条列的方式,先是细致耐心地讲述了他们此次考察的行程路线。

林徽因写给女儿梁再冰的信

战争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还无法真正理解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信中,林徽因以大人对小孩的口吻告诉女儿:“现在我要告诉你这一次日本人同我们闹什么。你知道他们老要我们的‘华北’地方,这一次又是为了点小事就大出兵来打我们!”

她让女儿明白,是日本人打上门来欺负我们,但既然来了,我们也不要害怕,要做勇敢的中国人,要有决心。

“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林徽因在信中叮嘱女儿好好读书,痛痛快快地玩,其它事情都不要管。“你知道你妈妈同爹爹都顶平安地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

这封信最让人惊叹的是林徽因还附上了一张手绘的线路图,其中用不同颜色细致地标示出他们一路考察所走过的地方。

林徽因手绘行程线路图

林徽因的这封家书时隔多年后被展出,让人隔着漫长的岁月仍能感受到在那个风雨飘摇,家人分散的情况下,一个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牵挂和思念,以及在民族灾难面前,一个知识分子无所畏惧的家国大义和爱国情怀。

林徽因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对于战时的国家仅是个不可救药的累赘而已。同时我们又似乎感到我们可用的力量废放在这里,是因为各方面缺乏更好的组织来尽量采用……我们该怎样活着才有法子安顿这一副还未死透的良心?”

在北平沦陷前,不愿做沦陷区顺民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于1937年9月辗转南迁,开始了长达9年的艰辛的流离生活。

1942年,林徽因在病榻上的合影

在逃离北平之前,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俩一起去医院做了身体检查,梁思成被诊断出患有颈椎软骨硬化和颈椎灰质化症,从此要在衬衣里穿上一副金属背心,用来支撑他的上半身。而林徽因身体状况更加不容乐观。

医生警告她目前的身体难以承受迁徙路上的颠沛流离之苦,但对林徽因而言,病痛能忍,被异族奴役之苦难忍……

在抗战初期,人们都乐观地以为:“到那时候战争就打赢了,对我们来说永远结束了。”那时大概很少有人能预料到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抗战。

抗战胜利后,直到1946年8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才终于结束了流离生活,回到了北平。而此时,林徽因的身体健康已遭到严重损害。

多年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在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到:“也许没有料到,这一走就是九年。此时他们都年轻、健康、漂亮,回来时却都成了苍老、衰弱的病人。”

0 阅读:0

笑笑维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