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句摘自王国维所填词《浣溪沙》,深感意境高远,气势雄浑。早知王国维以《人间词话》名世,在第一次读到他所填之词时便觉震撼。
这首词我是在《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一书中读到的,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叶嘉莹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点评。难能可贵的是,编者很用心,在书中增补了《人间词话》王国维未公开发表的部分,还有他本人所填的词以及他的生平年谱。书中还列举了《人间词话》提到的诗词和相关作者的生平简介。一书窥全貌,可以加深读者对《人间词话》的理解。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曾和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列为“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
叶嘉莹是中国当下著名的文学家,南开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的教授,现年也已九十七岁高龄。
名师评大家,自是有精彩异常的内容,我感悟最深的便在此句:
“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评诗、评世、评人。
王国维在好几处都表达了相近的意思,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西方文明的巅峰在于戏剧,而中华文明的巅峰在于诗词。王国维生在民国那个东西方文明大交融,社会大变局的时代,他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底,也同时对新兴的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哲学有研究,眼界和格局自然不同于传统的诗词评论家。
“在神不在貌”一语即把诗词好坏的根源说透。中国传统哲学讲求意象,所以文言文中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都可能有不同的涵义,“神”为本,“貌”为末,有了“神”之后,“貌”的价值才能发挥的好。
我们国人从小就学诗词,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吟诵一些经典的句子。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也不对诗词为什么好,为什么能流传几百几千年做研究,但从流传的广度和时间的维度也能对诗词的好坏加以判别。若以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的视角来看,这些被普通大众喜爱、传颂的诗词,自是因为大家在吟诵时感觉良好。
那为什么感觉良好呢?其根源正是在于“神”或“境界”上。
王国维对于中国历代诗词曲赋的作者和作品一定都是非常熟悉的,上自屈原,下自龚自珍,寥寥数语,即可使读者知其作品的“神”与“境界”,而背后甚至能看到这些人的生平和时代。《人间词话》虽为一家之言,但诞生在那样一个时代,可称得上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集成总结了。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或是早已看透了生死,王国维在五十一岁的年龄便自绝于世,自沉于“昆明湖”。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世变”是何?“辱”于何?众说纷纭,一代大师以这种方式告别,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叶嘉莹说“每读其遗作,未尝不深慨天才之与痛苦相始终”。“而使我国近代学术界蒙受一绝大之损失,此予撰斯文既竟,所以不得不为之极悲而深惜者也”。
如果仅是“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那么作者是达观的,只可惜后面又紧跟了一句“可怜身是眼中人”。是看破了,还是没有看破,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但他留给世人的财富也可说是无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