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大多数成年人为了谋生,都要在这个社会上寻求一份职业,这份职业历程通常是20-40年。数十年下来,有的人功成名就,财富自由,有的人仍是徘徊在贫困线的边缘,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这或许是一个永恒的课题。iPod之父、iPhone联合设计者、谷歌Nest创始人托尼.法德尔在《创造:用非传统方式做有价值的事》一书中讲述了他的生涯发展历程,我们可以试着从他的身上找寻一些答案。

对于托尼.法德尔来说,因为乔布斯的光芒太盛,可能很多人都不会关注到这个幕后的英雄,但作为和乔布斯并肩作战,并一同改变世界的人物,他自然也有着非凡的能力和传奇的经历,而帮助他成功的核心因素就在于他将价值创造这个理念转化为行动,并贯穿了他生涯发展的过程。
成长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失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所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些挫折。用国学大师曾仕强的话来说,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一些失败和挫折反而是幸运的,人一生注定要吃很多苦,如果年轻的时候吃苦多了,并且能从这些苦中汲取经验和力量,那么再往后到了老年就能少吃一些苦。
托尼.法德尔的生涯发展就从学会失败开始,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不停在设计一些自我感觉可以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但这似乎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所有伟大的产品都要遵循失败-改进-再失败-再改进这样一个规律,直到有一天取得成功,他和乔布斯们在争吵中,在相互的妥协中,创造出了改变世界的iPod和iPhone。
像托尼.法德尔们面对的失败对他们来说太普通了,而支撑他看淡这些失败,并且把失败当成给养的出发点就是价值创造。托尼.法德尔从一开始就在问自己:我想学习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有了这样的初心,才让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学习的机会。
为什么很多商界的成功人士都在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创业是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最好尝试下创业。虽然这样的话太过绝对,毕竟创业成功者与更多的打工者相比寥寥无几,但他们背后的逻辑其实是这样的:
我们在打工时往往需要把事情做对,所以我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项任务,稍微出点错,轻则被上司批评和指责,重则被以绩效考核等名义克扣工资甚至被辞退。而创业却恰恰相反,需要创业者不断地试错,从千百次的错误中去找到那条通向成功的正确道路,最终获得生涯发展的成功,而支撑创业者们把错误和失败看成家常便饭的核心便是价值创造的信念。
托尼.法德尔也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从打工开始,换过好多次工作,最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取得了成功,这或许就是他能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