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借助各类电子产品每天都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身处在时代背景下的孩子和父母,也自然被卷入其中。子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父母的焦虑也越来越深重,如何破解?《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分别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方法。

这四个支柱虽然是独立的,但又密切关联,学会了做人,往往就能把事情做好,也自然能和他人共同生活,而背后又是学习能力所支撑的,那如何学会呢?要结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婴幼儿阶段,也就是三岁之前的重点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特别重要,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能追溯到幼时安全感的建立,比如:自卑、多疑、抑郁等等,都和安全感没有建立好有关。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言“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而建立安全感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高质量陪伴,父母愿意付出时间和智慧去关注、理解并陪伴孩子。

3-6岁学龄前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能力,父母要帮助他们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学会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一起分享玩具和零食等等。这一阶段孩子的个性会慢慢凸显,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行为和要求,父母一定要认真对待,保持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和陪伴他们的成长。
孩子上学后到青春期前称为学龄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逐渐丰富,也渐渐能独立做一些事情,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步入学校,开始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确立规则意识,更好地完善情绪管控能力。
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会发生更多的变化,他们渴望独立又不能完全独立,他们开始叛逆,而父母也要逐渐适应孩子的步步远离。就如龙应台所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有些伤感但也必须面对,父母可以尝试着和孩子成为朋友,而自己也要把主要精力从孩子身上往夫妻关系和职业发展方面倾斜,去逐步迎接“空巢”的到来。

青春期过后,孩子可能独立求学或者步入社会,他们既要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又要去建立原生家庭之外新的社会关系。他们会有自己的关系圈,会开始恋爱,会独自面对新的追求和困惑。这时候父母的主要责任应该是扶上马再送一程,不再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给予其思想上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辈子的事,子女如此,父母也是如此,我们在每个阶段都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自然就能像《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中所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