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你在干什么?在一成不变的生活工作轨迹中轮回?还是在一个新的岗位上精神百倍准备大显身手?亦或刚刚从一个糟糕的团体中抽身出来?还是依然愤世嫉俗为找不到机遇而迷茫彷徨着?
无论怎么看,35岁,都应该是一个被定义为开始的年龄。可是,真的有人在35岁退休,选择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隐退。
苏禹烈,北大中文系毕业,吉他手,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天使投资人,能冲浪、潜海、驾驶飞机,瑜伽士和冥想者,创业家、音乐人,巴厘岛形象大使,环球旅行者,知名博主……不知道还有多少头衔等着他,35岁赚到盆满钵满,提前挣到后半生要花的钱。为什么他的三十五年能过好几个人的一生?
在《35岁,从心出发》里,他无比真诚地给我们提供了他的答案。

一,你会思考吗?
在“赚到梦想基金”这个篇章里,作者看来,人人都在消费,遍地都是机会,怎么会赚不到钱?如果仔细观察经常觉得弯腰捡都捡不过来。所以他说隔开贫穷和富有的鸿沟就是思考。不想劳心就一定劳力。
思考力就是始终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与洞见,用大脑指引自己的行为,发现各种商机;思考可以规划审视行动,让自己的每个劳动都有价值。思考力是需要训练和培养的,与聪明与否、学识多少不直接相关。只要不能长期保持足够多的专注思考时间,都没法拥有思考力,即使是那些思想极有深度的人,一旦停止思考,思考力也会快速退化。所以日常务必要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
拥有了思考力,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
我们能不能明确地列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的梦想。多数成年人会羞于说出口,也许有人能说出工作目标,而忘了我们活着的本真就是生活。苏禹烈对目标的强烈追寻令人印象深刻,他用一百天考上北大的故事更是励志,有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方法行进,脚踏实地的去实现,哪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二,练出精英能力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各种物质、能力和才华,都是用时间换来的。而把时间换成能力,才能再用能力创造物质财富。为什么我们许多人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一万个小时,也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而作者却能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下尝试了众多新领域,且都做到了极致。“交叉学习”、“交替学习”、“持之以恒”、“传球理论”……苏禹烈在用各种智慧策略用好自己最宝贵的资产——时间。
除了对时间管理的高度有效,精英能力还需要自信、坚持、坚定目标、高人引领等等。自信力是练出来的,缺啥补啥;意志力也是练出来的,身体或者思想休眠一段时间后,都会变得迟钝。每天的计划和总结,会让人的思维和行动始终附着在这条线上,新的事情在不断发生,如果不及时整理就会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向,走着走着就偏离了轨道。
纵观作者的梦想也是这样实现的,它们也在一根绳子上,每一段有一个小目标,每天沿着这根绳子不松手,顺着爬一点,爬一点,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的高度。这是一本可以复制粘贴的成功样本Follow your heart,but take your brain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