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被解下镣铐,慢慢地走向空旷的高墙根儿下,身后是一排黝黑的枪口。
他迟缓地转过身。
监刑官说:“瞿先生,我佩服你们共产党人的信仰,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瞿秋白说:“中国的豆腐好吃,天下第一;红楼梦还需要多读几遍。”
言罢,英勇就义。
若干年后,有一个人不但以坚定的信仰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也替他多读了几遍红楼梦,且留下了一句名言,“红楼梦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严阵对垒的时候,毛主席说,当前社会形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大家深以为然,而这句大名鼎鼎的话,竟然是林黛玉说的。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更是指出,“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把一本书和地大物博这些特点相提并论,可见主席对红楼梦的推崇到了何等程度,俨然把它当成了中国的一张名片、一个象征。
2011年郑小龙执导、孙俪主演的甄嬛传在内地热播,迅速把宫斗剧推向了顶峰。仿古的语言,更是形成了独有的甄嬛体,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能把慢和静的力量注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实属不易。
后来我查了一下才知道,甄嬛真的作者吴雪岚(流潋紫),酷爱红楼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红粉,文笔大受红楼梦的影响。
甄嬛传是离我们比较近的作品,我不妨举两个例子来佐证一下其受红楼梦影响之大:
红楼梦第56回,宝玉问茜雪:“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这会子怎么又斟上这个来?”
甄嬛传里的片段是,“外头刚沏的枫露茶 已经出了三四遍色了,快拿进来给眉姐姐尝尝…”
红楼梦第56回,薛姨妈说,“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
甄嬛传里是甄嬛对淳贵人说,“我刚得了几支时兴宫花,妹妹若喜欢,就挑两支去戴。”
这样的类似语言,网上有很多,有兴趣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作者能把红楼梦的语言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化用,显然是深受其影响,从而雅化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可以说红楼梦是甄嬛传创作的打底儿之作。
另一部人气极高的网络小说《雪中悍刀行》,我在微信读书上翻了几回,发现其写作风格也是大类红楼梦,其中对徐凤年房间的陈设描写,几乎照抄了探春的闺房描写。一查作者,果不其然,也是红粉一枚,酷爱红楼和道德经。原来好的网络写手,大抵都有一定的文学沉淀,而红楼梦往往是他们共同的打底儿作品。
余秋雨说,读书要有几本打底儿的著作。毫无疑问红楼梦是甄嬛真的打底儿之书,是《雪中悍刀行》的打底儿之书,也是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雍正皇帝的打底儿之书,甚至是自其问世以来成千上万现当代作家的打底儿之书。有了他,我们才能更好的创作,创造出更加优质的文化作品。
如今因疫情反扑,风控在家,我看完了86岁高龄的王蒙先生在优酷上讲的80回红楼梦,让我最有感觉的是他在开讲词里的一句话,“生平快意事,尽兴讲红楼”。一个人若能爱上一本好书,时不时地沉醉的里面,忘记人间冷暖、情愁感伤、岁月无情、世事沧桑,这该是多么幸福而惬意的事儿啊!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一句话,虽然说的是红楼梦的广泛接受度和影响力,但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人、士大夫的娱乐方式和精神追求。而现在的人们大多是“低头不去刷抖音,心痒难耐少精神”。
我常常在想,诸如红楼梦这些好书,还能否铸成我们精神的长城,让我们在娱乐泛滥的社会里重新找回安静、平和、宠辱不惊的生活?
一本好书不但给我们文化启迪、文学素养,更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精神的避难所。
“都人喜谈《石头记》,谓之‘红学’。新政风行,谈红学者改谈经济;康、梁事败,谈经济者又改谈红学。” ——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
戊戌变法轰轰烈烈地开始的时候,大家不去谈学问,都去谈国事,都想有一番作为,可燃烧起来的激情一旦被镇压,知识分子们亟需找一个精神寄托的地方,或者说一个精神的避难所,而红楼梦当时就充当了这个角色。
曾经读《南渡北归》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描述,清华北大南开的师生们在政府的安排下,一路南下躲避战乱,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大,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国土的不断沦丧,国民政府的消极抵抗,他们的情感也需要发泄,精神也需要选择一个栖息的地方,因此便有了诸多知名教授月夜讲红楼的风气。
其实,当下社会又何尝不需要红楼梦,或者诸如此类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一个精神的避难所和栖息地呢。我们十年苦读,最终在一个城市里打拼,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直接或变相从事着销售行业,单纯靠工资,一般奋斗五年以上才能首付买下第一套房。
房贷、车贷、人情往来等等开支,让我们如陷荆棘之丛,奋斗的城市给了我们一个生存的地方,却没有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当我们累了,想回去的时候,发现故乡却已满目全非,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父辈们在维持着,我们甚至没有回去的勇气了。
我们很难身心合一地融入城市,却又回不去曾经的乡村,有人把这叫做“文化失根”。失根的我们,苦了、累了、痛了,需要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而找一本好书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红楼梦是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是我们的精神的避难所和栖息地……
我想不管你在从事着什么工作,若能抽出时间,读一读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