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红楼梦总有一个感觉,宝黛一出场看到的似乎都是爱情,宝钗进入后,视角又宏观了一层,仿佛卿卿我我之中又加入了生活理性。
而王熙凤一出场,整个画面便豁然开朗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家族风貌铺展开了,红楼梦瞬间变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人情小说”。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小心翼翼,不敢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在以贾母为中心的众多人物中,也感受到了等级的森严、规则的严苛,几乎所有人都是看贾母行事的,在贾母面前大多是敛声屏气,王熙凤出场却打破了这个氛围。
原文说: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句话点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和受贾母王夫人宠爱的程度,在这个大场面里,王熙凤是氛围的调解者和掌控者,王熙凤在场,大家可以在森严的礼教范围内展现一点点自由的天性,稍显放纵。
王熙凤反应机敏,语言犀利,且应时应景、滴水不漏,甚至让人感觉每句话都是彩排好的,即便貌似不经意的一句,细细品味,却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余韵无穷,这种语言上的情商,不是读书、做学问所能学的来的。
王熙凤第一次见到黛玉,几句恭维,初读之时,我竟然没有看出来是怎么恭维的: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林黛玉太漂亮了,以前都没见过这么美的,恭维的很接地气儿。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我一直没有细究过,感觉有点不伦不类的,好像没有夸到正点子上,但细想一下,简直是一箭三雕,不但在夸黛玉,顺便还捎上了贾母、三春。
通身的气派,像贾母的亲孙女,这对于黛玉来说,不但说她有气质,教养好,还进一步拉近了她和贾母的关系。
贾母听到黛玉像自己的亲孙女,自然更高兴,本来都忘了自己的气质、修养、容貌,这一看天仙似的外孙女儿,原来自己曾经也这么美丽优雅过。
对于迎探惜春来说,原来嫡亲的孙女在大家眼中才是最好的,而他们三个几乎都是嫡亲的孙女,都是通身气派让人见之忘俗的女孩,这种赞赏,听来着实受用。
简简单单一句话恭维了三方,贾母、黛玉、三春,估计在场的所有人没有第二个能说出这么通俗而又圆润的话语了。
王熙凤一出场,整个氛围就改变了,从黛玉刚来的时候,大家的纯礼仪性接触和对贾敏的悼亡,开始逆转成了荣国府来了新客人,大家开始有说有笑了。
接下来对林黛玉的关心性提问也大有藏掖,我们看一下原文: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三个问题没有给黛玉回答的时间,因为根本没有要对方回答的意思,对于王熙凤来说这就是一个礼节性的关心。两个“只管告诉我”既凸显了个人地位,又彰显了责任心。
“现吃什么药”,这个问题就更厉害了,也就是说王熙凤一眼就看出林黛玉“有不足之症”,且拿捏的很准,否则第一次见面就问人家吃什么药,不等于说你有什么病吗,可见王熙凤的洞察力异乎常人,能在极短的时间捕捉细节,做出判断。
我常认为荣国府的气氛一多半都是王熙凤带动的,荣国府的秩序也是王熙凤铁腕维持的,王熙凤没有嫁到荣府之前,都是贾母在维持着,王夫人是“天真烂漫之人”,不善识人理家,王熙凤来了之后,就把这个担子接了过去。
当然,这一切还是归功于贾母的慧眼识人和拔高性培养,王熙凤才能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情商,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终究是末世悲歌,到头来还是哭向金陵事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