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身边有个祭仲。这个祭仲是郑庄公身边的重要谋臣,而且也是个很有胆魄的臣子,曾经在郑庄公授命下带着大军跑到王城边的小城里去收割天子的麦子。后来,祭仲又先后辅佐郑昭公、郑厉公,郑子婴等,是这个时期郑国当之无愧的超级权臣。
祭仲是如何受到郑庄公赏识的呢?祭仲的背后又有什么力量扶持呢?如果仔细追溯的话,祭仲背后的渊源并不是那么简单。郑庄公姓姬,祭仲也姓姬,可见祭仲与郑庄公之间多半还是有亲族关系的。
祭仲的家族属于祭氏,而祭仲显然是家族中很有威望的人物,也才能辅佐郑庄公。但是,在郑庄公之前,其实祭仲的家族更为强大。姬姓的祭氏这个族群在更早一点的时间,其实是一直追随在周天子身边的。
祭氏族群显然是周天子身边最为忠臣的族群。因此,周昭王后,新任的周穆王对于祭氏族群也很是重视。在这其间,就有一位比较出名的人物祭公谋父。这位祭公谋父曾进谏周穆王,阻止周穆王攻打犬戎之事。祭公谋父的观点是“耀德不耀兵”,意思就是即便犬戎不听话了,周穆王也应该用仁德来让犬戎臣服,而非是战争。
祭公谋父的这种观点与周人推崇的“仁德”是一致的。这种观点大致最早萌芽自周公时代,后来历代天子和家族子弟都讲此奉为圣经一般的东西。周人也正是靠了这般理念,才将整个天下统治得井井有条。这样的盛世,也是后来的孔子们极为仰慕的盛世。。
祭公谋父显然是周公理念的忠实继承者。《国语》开篇,第一章节就是祭公谋父的大段进谏之语,虽只有短短数百字,可是却是已将周人的仁德观念阐述得淋漓尽致,其中包括仁德与战争的关系,包括同族与异族的关系,包括王城与周边城邑的关系,包括周人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关系,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
可是的是,周穆王并没有听从祭公谋父的进谏,还是带着大军出征犬戎,结果却只是“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这里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在周穆王之前所谓犬戎等族群对于周天子还是多少有臣服之意的,正是因为周穆王的这次征伐,直接导致了戎狄族群再也不来朝贡周天子了,犬戎族群从此便与周天子家族和封国们成为了死敌了。
那么,这个祭公谋父是否与后来的祭仲有关系呢?有史料载:“案郑有圃泽,故曰圃郑,祭公谋父之谒穆王,自圃郑往。”祭公谋父是从哪里出发去进谏周穆王的呢?所谓“圃郑”,很可能就是后来郑国的势力范围之所在。那么,这便是说,郑庄公家族是从后来才来到了郑国的地盘上建国,但在此之前,祭公谋父的祭氏族群早就在这里扎根了。
那么,后来的祭仲,当然很可能有是祭公谋父的后人。而且,可以知道的是,祭氏族群比郑庄公的家族更早的在这里繁衍生息,而且当然也就是更早的是这里名正言顺的封君,拥有自己的封地。郑庄公重用祭仲,就是在用本地老势力管理新势力,是在用本地老贵族管理新贵族们。显而易见的,祭仲受重用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