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战乱不止。乱世之中,英雄辈出。
很多人在这个时代里找到了机会。
吴起本来是卫国人,可是为什么要离开卫国去鲁国呢?
春秋五霸,加上几个没有列入霸主的,手指头也数得过来。可惜的是,其中就是没有卫国。
吴起离开卫国,是在情理之中的。
吴起离开卫国逃亡鲁国,实质上背后的原因没有那么复杂。吴起在卫国杀了人,为了逃避罪责才逃走国外。
吴起所处的时代,大致在春秋与战国交换之际。此时,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东方齐国亦有变乱之局,南方楚国是荆蛮之族,吴起逃往继承了周天子纯正血脉和文化礼乐的鲁国,应该是有所选择的。
只是,吴起逃往鲁国,第一是为了保命,第二才是有所追求,很大可能并非就是以前人说的吴起为了封将拜侯才去了鲁国。至于吴起杀掉自己的齐国妻子,专门迎合鲁国国君,这些说法恐怕就有小说家的编造了。
这是吴起的第一次出走。
吴起在鲁国被任为将军,吴起带领鲁国大军与齐国人展开了一场对战,结果是取得了胜利。吴起虽然带领鲁国大军赢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可是鲁国人中却有很多人不满吴起,孔子有个徒弟叫曾参的就非常厌恶吴起。
史书中说曾参讨厌吴起是因为吴起不尊奉礼,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也没有回到卫国奔丧,孔子和徒弟们最崇尚的就是这个事情。但是,这个问题不大可能是吴起离开鲁国的原因。
有人分析,吴起带领鲁国人打了胜仗。鲁国朝堂中有人对此感到恐慌,因为吴起可以打一场胜仗,但是吴起能够保证自己一直打胜仗吗?如果朝堂上下对此没有信心,于是吴起在鲁国的地位并不高,也没有真正站到如果朝堂中最为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可能在军中也没有站稳脚跟。
所以,吴起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出走。
在一个地方待得高兴,这是很基本的。在一个地方待得高兴了,就想有更多的追求。显而易见的是,鲁国的格局是很不利于吴起的,吴起的主公季孙氏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后,吴起要离开鲁国也就很是必然。鲁国的庙,养不起吴起这尊大佛。
这一次,吴起来到了魏国。
魏国,才是属于吴起的世界。
魏国是魏文侯在政。这个时期,魏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正在加剧,吴起这位在军事上有天赋的人物,受到魏文侯的重用。
吴起被任命为西河郡守,为什么是西河郡守呢?可以说,西河就是秦魏两国交战的最前沿阵地,在此前后数十年间,西河之地常常在秦魏之间来回转手,因此西河之地即便富庶,战略位置即便重要,要真正掌控好西河之地,必须就要有强硬的军事力量。
魏文侯把西河交给吴起,其实也是在考验吴起。
幸运的是,吴起把西河作为演绎军事作战的试验田,在这里对兵制进行了改革,还创建了精英军队魏武卒。正是这个魏武卒,此后数十年间即成为魏国称霸天下的主力军队。魏国“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功在吴起。
有时候,伯乐需要千里马,同样千里马也需要伯乐。虽然说吴起在魏国基本已经站稳脚跟,吴起在魏国的威望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然而,如果在位者不能给予吴起持续的支持,吴起即便再想有如何作为,也是不可能的。
魏文侯死后,新上任的魏武侯猜疑吴起。受到第一掌权者的猜疑,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很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吴起还在秦魏这么重要的西河之地掌握着军事权力,吴起对秦魏之间战局的威胁太大了。魏武侯换掉吴起,其实是有所思考的。
吴起的第三次出走,就在此时。
这次出走,吴起来到了楚国。
从某种程度来说,吴起在中原国家转了几个大圈,实现了自己的一些军事理念。然而,终究没有让自己赢得更高更大的权力。
真正给予吴起更大权力的,是楚国的楚悼王。
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吴起在楚国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数年之间楚国实力就全面增强。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甚至吴起还带领楚国人打败了老东家魏国人。吴起的地位,在楚国可以说是达到了最巅峰。
山高为峰,转而就是下坡路。吴起的变法在楚国得罪了很多旧贵族,楚悼王死后,吴起就受到诸贵族的联合讨伐。楚国王宫变乱,吴起就被旧贵族们杀掉了。《韩非子》:“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
吴起三次出走,每一次出走都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可是每一次巅峰也都为自己酝酿了更大的危机。
风险越高,机会越多。机会越多,风险越大。吴起的命运深刻的诠释了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