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是最不遗余力在网络上“帮忙”宣传泉州的网友,而且因为每次都引经据典内容丰富,吸引不少眼球关注。特别是莆田人,看这位的作品应该都很爽。因为在这位网友和其他几位网友不余力的宣传下,莆田这个曾经在福建沿海忽略性存在的城市,不但知名度提高很多,而且在泉州“反面”的衬托下,莆田的正面形象一下子拔高了起来,甚至把出于闽南的莆田都快演变成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了。

而这位名称刻意取得好像泉州人一样,但却句句“反”泉州的id。目前不清楚是同一组织,还是一间房里软件统一操作运营的号。在这几位十分“有心”的爱莆田网友努力下,诞生了一个这两年才出现的一个新词——“阿拉伯泉”,这个绰号以前从来没有过。但凡是宣传这个绰号认可这个绰号的都可以认定为汉奸行为。

这两年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网络上莆田人对泉州有种爱恨情仇的情结。我记得早在八九十年代,泉州人并没有亏待大量来泉州混口饭吃的莆田人。哪怕是网络论坛年代,泉州人也从不攻击莆田人,论坛年代的福建,一直是泉厦福的“三国演义”。但也是网上争得面红耳赤,网下握手喝茶。后面我再一观察,分析了两个可能的原因出来。一个是,近几年莆田本土虽然没发展,但出了些爆发户,所以在面对强大邻居时,有种不服气的自卑心理。一个是,某些组织渗透,冒充或者招莆田人组织话题引起区域对立,制造混乱影响社会秩序。

无论是莆田人,还是泉州人,我觉得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下,这几位打着宣传莆田文化的网友(在没证据前不能把他们称为组织),几乎每一个作品都是以泉州为主,最次也为辅。有点离开泉州,莆田文化就无法铺开讲的节奏。事实上,哪怕是到了今天,成为闽南与闽东之间过渡文化的莆田,在饮食、古建和人文等方面还是更接近闽南文化圈。

莆田从闽南的古南安析出,后又从莆田析出清源县(后为区别改为清源郡的泉州,更名为仙游)。然后到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暂时脱离泉州管辖,成立太平军,但这时但太平军还没管全部的莆田,而是取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部分地区成立兴化县。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太平军更为兴化军,划平海军(今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地纳入兴化军管辖。但到元时,莆田又短暂归属泉州实际管辖。一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化府建制,而今莆田话也是在明朝形成与今天差不多框架体系。

到现在我想大家应该差不多明白了,为什么广东闽系更接近今天闽南地区,而不是莆田。广东闽语系部分部分祖上是从莆田迁移过去的,但无论是雷州半岛,还是汕尾潮汕都无法与今莆田直接沟通交流,但却能与今闽南地区直接或夹带部分普通话沟通(看区域)。因为明之前的莆田是通行闽南语的,但在元时人口锐减后,闽东闽北人大量迁入,和剩余的莆田人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莆田话,但建筑饮食等还网大量保留原来闽南元素。

所以,哪怕是到了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莆田其实还算是泛闽南文化圈。之所以用了“泛”,是因为今天莆田已和闽南祖地产生了较多的差异。但因地方宣传的排他性,今莆田普通人很多不知道莆田原来在泉州辖下的历史,知道的也是这几年自媒体兴起,看了介绍和争议才碎片化的知道个粗略。地方历史宣传的排他性,往往会把源头忽略掉或淡化带过,如厦门的历史宣传很难得能看到“泉州”两字,以至于部分厦门人到这几年才知厦门原来是泉州辖下的一个荒岛渔村。

说了莆田历史的大概,我们回到之前的话题。宋元时,泉州号称市井十洲人。从现存和发现遗迹看,宋元时期泉州确实可以说是市井十洲人。但阿拉伯人的数量明显不是最多的,只是主政人员是阿拉伯人。到这重点就来了,网络上几位莆田网友宣传家乡时,无论如何舍不得闽南故土的泉州,三句不离泉州,并掐头去尾引导人们认同元时泉州无大节投降了元朝,而莆田则民族气节高涨,导致不得不流离失所到广东等地。但历史是清晰的,争议来自于人们的不了解。首先,蒲是宋廷自己扶持的,而不是泉州百姓支持的。其二,屠城时,泉州百姓被杀数以万计。所以,无论是从宋元泉州的阿拉伯人数量,还是屠城时遭殃的汉族百姓来讲,把今天的泉州冠以“阿拉伯泉”来调侃,都是一种赤裸裸的汉奸行为。更别说现在国家在地缘政治上与阿拉伯国家交好,使劲卖力宣传编辑过的泉州阿拉伯历史,无异于跟国家唱反调。

蒲当年主政泉州,反判宋廷是泉州百姓没有能力阻止的。就如同那数以万计无辜被杀的泉州百姓,他们也同样没有能力阻止。泉州人的血性从明时抵抗海上倭寇,到郑成功反清复明和收复台湾时,就已无须进行更多的自我宣传。

我想说的是,无论这几位是真莆田网友,还是假莆田网友。无论你们是不懂事为之,还是组织性的汉奸。收手吧,想宣传莆田文化就好好宣传莆田文化,挖空心思引导和误导善良的百姓,是一种极其恶劣的行为。你们能蹦跶不是你们的做为没问题,或不足以引起注意,而是时候未到!
声明:原创,拒绝搬运!
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