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孟春之月二十日,张廷玉于府邸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又四。彼时,乾隆皇帝颁下谕旨,赐予其“文和”谥号,并依照先帝遗留诏书,恩准张廷玉配享太庙。此一系列举措,无疑彰显出乾隆帝对张廷玉身后事的肯定与认可。
从客观视角审视,步入晚年的张廷玉,其行为着实触碰了“君子不党”这一政治操守的红线。在此情形下,乾隆帝对其采取举措亦在情理之中。然而,乾隆帝对张廷玉的处置,多局限于言辞指责、刻意刁难乃至公然羞辱等层面,却始终未敢将其置于死地。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致使乾隆帝在对待张廷玉时心存忌惮?
【其一、张廷玉是能臣、干臣、廉臣】
张廷玉历侍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积累了独特的政治资源。于雍正时期,张廷玉以帝之心腹机要之身份,于朝堂运作中占据关键地位,雍正帝亦对其极为倚重,视作不可或缺之股肱。
在长达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张廷玉展现出了极为显著的特质,即行事审慎、为人谦逊内敛。于康熙王朝晚期,诸皇子围绕储君之位展开激烈角逐,局势错综复杂。在此情形下,张廷玉秉持中立立场,始终坚定不移地以康熙皇帝的意旨为行动指南,绝无与任何皇子进行私下联络的行为。此一做法,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具有关键意义,亦成为其日后深受雍正帝倚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帝登基伊始,张廷玉于仕途之中迅速崭露头角,旋即跻身权力中枢,进而得以触及部分皇家隐秘事宜。在此期间,经由其缜密谋划,主持编修《圣祖实录》。该实录的修成,从官方层面明确且稳固了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基础,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问题,长久以来备受争议。在此关键议题上,张廷玉无疑知晓内情。然而,出于种种考量,他始终严守这一机密,直至终老,未曾向外界吐露只言片语。
张廷玉以帝侧近臣之职,于政务处理上堪称恪尽职守。乾隆帝曾赞誉其“述旨信无二,万言倾刻成”,此语表明,张廷玉能够精准无误地洞悉帝王旨意,并迅速将其转化为谕旨予以颁行天下。
于帝王身侧供职长达数十载,始终行事周详、毫无差池,纵观历史,唯张廷玉堪当此任。由此可见,其无疑为朝廷之能臣、干臣。
古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身为朝廷重臣,张廷玉一生秉持清正廉洁之操守。于其位高权重之时,始终坚守原则,既不收受同僚之馈遗,亦不行以权谋私之举,从不借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私利。据载,当其任职军机大臣与大学士之际,门可罗雀,鲜有人敢向这位中堂大人进献礼品,足见其廉洁自律之风范。
乾隆对张廷玉的才华与品德曾予以高度赞誉。尽管在某些情绪激动的情境下,乾隆评价张廷玉仅在缮写谕旨方面表现得体。然而,在张廷玉辞世近三十载后,乾隆触景生情,再度提及并盛赞其颇具宰相风范。
【其二、张氏家族轻易动不得】
张廷玉生于簪缨世家,其父张英,乃康熙朝之大学士。其家族在科举方面成就斐然,兄弟子侄多获进士功名,堪称清代科举世家之典范。
张若澄,乃其父之子,经乾隆帝亲自选拔,荣登进士之榜。凭借出众的学识与卓越才能,张若澄深得乾隆帝赏识,进而获选于帝王身侧,成为重点栽培的对象。乾隆十三年,当张廷玉遭受不公正对待时,张若澄并未受此事件波及,仕途依旧顺遂,晋升之路畅行无阻。
依循传统规制,每逢大臣遭帝王惩处,其家族往往亦受牵连。然乾隆帝在对张廷玉采取抑制举措的同时,却对张若澄加以擢升。由此可见,乾隆帝本意并非意在彻底击垮张廷玉,此举实则旨在借该事件,向朝堂诸臣彰显皇权之绝对权威。
桐城张氏家族并非孤立存在,其与姚氏家族世代缔结姻亲关系。姚氏家族亦为科举望族,两族之中诸多成员皆在任为官,于江南地区拥有不容轻视的影响力。
乾隆帝精擅帝王驭下之术。于当时政局而言,张廷玉步入晚年后,不慎触碰到“君子不党”这一政治红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如此,乾隆帝实则乐见张廷玉与鄂尔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党争态势。应当明确,此二人党争的激烈程度,与康熙朝索额图、明珠所引发的党争相比,远未达到那般严峻的境地。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康熙王朝》里,孝庄文皇后针对党争这一政治现象,有着深刻且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贤明之君主,往往无惧党争局面的出现;与之相反,唯有昏聩之君,才会对党争心怀忧惧。事实上,从一定角度而言,党争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对于君主的统治而言,并非全然是负面因素。
乾隆所期望达成的政治局面,恰是张党与鄂党之间形成相互攻讦之势。在政治生态中,唯有当这两大党派处于势均力敌的制衡状态时,皇权方可实现游刃有余的操控。就此而言,张鄂之争背后的最大获利者,并非他人,正是乾隆本人。
故而,乾隆帝不会基于党派纷争对张廷玉施以严苛惩处,亦不会因之而触怒江南豪族。盖因张廷玉功勋卓著,其功绩远超过错。须知,若历经三朝之元老重臣皆难以获致善终,那么广大士子经由科举入仕、效命君主之举,便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其三、要给其他大臣吃定心丸】
在乾隆帝对张廷玉实施抑制举措期间,诸多朝臣因慑于帝王权威,于公开场合明确表示拥护。然而,就其内心真实态度而言,是否切实认可乾隆帝此举,实难遽下论断。
毋庸置疑,张廷玉于大清王朝功绩卓著,此乃无可辩驳之事实,雍正帝敕许其配享太庙便是有力明证。在朝堂之上,众多官员实由张廷玉悉心擢拔。然而,鉴于乾隆皇帝的态度,这些官员虽内心对张廷玉有所认可,却碍于形势,不便公然为其发声。
然而,从另一角度审视,若乾隆针对张廷玉施行更为严苛之惩处举措,诸如褫夺官职并予以论罪,彼时,极有可能出现为其鸣不平之人。
乾隆对此岂会心中无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故而,在针对张廷玉采取抑制举措时,乾隆精准把握分寸,并未施行极端手段。如此一来,既达成了对张廷玉的惩戒意图,又有效避免了引发朝臣的激烈反对。
值得着重强调的是,张廷玉在科举考务方面建树颇丰,他先后十余次主持乡试与会试。在科举体系下,其影响力广泛而深远,经他选拔举荐之人遍布朝野。虽难以精确量化,但保守估计,全国官员之中,出自其门下者可达数千之众,足见其“桃李满天下”之盛景。
当局势发生变化,如大树倾颓,猢狲离散般,在张廷玉众多门生之中,虽不可否认或存在转而依附其他势力、改换门庭者,但从常理推断,绝非全体门生均会对其座师的安危全然漠视。毕竟,师生情谊在传统士人群体的观念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分量。因此,必定会有部分门生,在关乎张廷玉命运的关键节点挺身而出,为其仗义执言。
若局势陷入失控状态,必然会对朝廷政务产生重大影响。乾隆皇帝深谙此理,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向来注重维护自身统治权威与政治声誉,绝不会自陷困境,引发无端纷扰,更不会因谗害忠良之士,而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张廷玉并未有重大舛误,仅存些许细微瑕疵。而乾隆帝借题发挥之举,实则是基于对皇权统治的审慎考量。乾隆帝深明其理,在政治棋局中,张廷玉恰似一枚可供驱策的棋子。于乾隆帝而言,达成政治意图方为关键,与此同时,对于应给予张廷玉的荣誉,亦依规予以颁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