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再婚生四子女,用长子名字纪念毛岸英,75岁完成毛主席嘱托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4-12 21:42:47

1959年,刘思齐第一次前往朝鲜,朝鲜对她来说是一个伤心的地方,可是她心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告诉她,一定要去朝鲜看一看,因为,那里有毛主席对孩子的思念,也有她对丈夫的思念。

只不过,刘思齐这一次去朝鲜,并不是去毛岸英牺牲的大榆洞,只是在烈士陵园给志愿军烈士们扫墓,她也在这里看到了毛岸英的墓碑,她随身带了纸和笔,把这些情况给画了下来,她准备带回北京,给毛主席看一看。

回到了北京之后,刘思齐第一时间向毛主席讲一讲这一次自己前往朝鲜的事情,刘思齐拿着自己画下来的图纸边指边给毛主席说:

“这个陵园共有134个烈士墓,岸英的墓位于前面。”

而‬毛主席看着刘思齐画的图,沉默了一会儿后说:

“思齐,将来有机会,你还应该到岸英遇难的地方大榆洞去看一看。”

“请爸爸放心,我一定会去的。”

而刘思齐这个承诺,一直到2006年才完成,当时距离毛主席离去也已经三十年了,刘思齐也已经70多岁,她的子女们陪着她一起前往大榆洞,刘思齐在这里对毛岸英的纪念碑说道:

“这一次,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

周围的人流下了眼泪,刘思齐的眼泪沉默无声,她脑海中回想起了与父亲毛主席,丈夫毛岸英的种种岁月。

1939年,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新疆盛世才撕下伪装,中共驻疆的革命者们陷入险境。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作为烈士刘谦初的妻子,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被卷入这场风暴。

彼时,刘思齐只有10岁,她与母亲、妹妹被关进临时监狱,随后又被转入更为艰苦的第四监狱。那里的环境异常恶劣,冬天寒风裹着雪花灌进牢房,夏天则闷热难耐,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臭味。夜晚,成群的臭虫和跳蚤爬上她的身体,饿极了的老鼠甚至咬破她的耳朵和脚趾头。

狱卒们凶神恶煞,生活条件非人,折磨着这个尚未懂事的孩子。

但‬刘思齐并未被这样的环境击垮。

1945年2月的一天,她和妹妹少华发现一名形迹可疑的“黑狗”窜进二号牢房,声称要释放几个新疆籍的阿姨。她们立刻意识到不对劲,跑去将情况告诉母亲和狱中的其他大人。果然,这不过是敌人的阴谋,试图在狱中制造分裂。

很快,二十多个敌人冲进来,将站在最前面的张文秋和其他阿姨拖出去。刘思齐和孩子们哭喊着上前阻拦,有的抱住敌人的腿,有的拽住敌人的衣服,还有的挥着小拳头砸向敌人。她们小小的身影虽显得无力,却透出一种不屈的意志。

为了营救母亲和阿姨们,刘思齐联合其他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开始绝食。她们来到看守所长处请愿,用稚嫩的声音表达抗议。敌人无奈之下,只得将张文秋和阿姨们放回。

而‬这场抗争让刘思齐从最初的惊恐转为仇恨,从胆怯转为坚强。她逐渐加入母亲和阿姨们的斗争行列,用行动证明,即使是一个10岁的女孩,也能在逆境中找到自己的力量。

刘思齐这个‬名字,承载着她‬父亲刘谦初的深切遗愿。

1931年4月5日,刘谦初在山东被军阀韩复榘杀害,年仅34岁。

临终前,他对怀孕的妻子张文秋说:

“谦初,你给未出世的孩子起个名字吧。”

他思索片刻,回答:

“就起‘牢生’吧,不管是男是女。”

张文秋哽咽着让丈夫‬再起一个大名,他又说:

“不管你们流落到哪里,要思念齐鲁,思念故土。起个‘思齐’吧。”

刘思齐出生后,从未见过亲生父亲。小时候,她看到别的小朋友依偎在父亲怀里,心中满是羡慕。她常常问母亲:

“怎么人家都有爸爸,我的爸爸呢?”

张文秋总是强忍悲痛回答:

“你的爸爸出远门做生意了,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

父亲的记忆在她心中始终是朦胧的,但刘谦初留给她的,不仅仅是名字,还有一个充满革命信念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从小就懂得爱谁、恨谁,也学会了许多革命的道理。

1937年,六岁的刘思齐终于迎来了一个“爸爸”。

那天,张文秋带着她来到延安,告诉她:

“你爸爸回来了。”

她满心欢喜跑回家,却看到一个瘦削的中年男人,只有一条腿。这并不是她的亲生父亲,而是继父陈振亚。不过‬陈振亚对她视如己出,比对亲生女儿还要疼爱。

可惜的是,这份短暂的父爱并未持续太久,1939年8月,党中央决定让陈振亚去苏联安装假肢,张文秋获准携带孩子同行。同年12月,刘思齐跟着父母登上飞往苏联的飞机,却在途经迪化时被新疆当局无理扣留。

陈振亚据理力争,几经交涉,才将一家人送至中共驻新疆八路军办事处。他们只能滞留迪化,等待新的机会。

不幸的是,陈振亚后来牺牲,刘思齐再次失去父亲。她与母亲尚未从丧夫丧父的悲痛中走出,又陷入新的灾难。1943年4月,盛世才彻底撕毁抗日统一战线,刘思齐一家与五十多名中共妇幼人员被关进临时监狱。

1944年10月底,她们被转移到位于迪化城东南的第四监狱。那时的她,才刚刚10岁。

十岁的她,就在监狱中跟敌人进行斗智斗勇。

1946年6月10日,对刘思齐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经过中共中央多次与国民党交涉,她与母亲、妹妹以及其他狱中同志终于获释,踏上返回延安的路途。她们乘坐十辆大卡车,历经一个月,于7月11日抵达延安。

那一刻,刘思齐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在狱中度过的四年,她不仅学会了文化知识,还懂得了简单的革命道理。她渐渐长大,变得成熟起来。

早在六岁那年,刘思齐就与毛泽东结下不解之缘。那天,她在延安演完一场戏,一个身材魁梧、操着湖南口音的人走过来,摸着她的头说:

“小姑娘,我做你的爸爸,你做我的女儿怎么样?”

她歪着头认真想了想,回答:

“好吧。”

而‬这个男人,正是毛主席‬。

从此,她成了毛主席‬的干女儿,而‬这份关系并非偶然,刘思齐‬的‬父亲‬与毛主席‬早年便有交集,而刘思齐的到来,让这份革命情谊延续到下一代。

回到延安后,刘思齐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她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熟,并与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相识。1949年夏,她正在北方大学文学院读书,因患病前往河北省平山县治疗。病愈后,她特意到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看望“干爸爸”。

在毛主席‬家中,她第一次见到毛岸英。

毛岸英向她讲述了参加土改工作团的经历和感受,她被他的坚定和热情所打动。不久,她被分配到平山县,与毛岸英一同参加土改。在工作中,两人逐渐产生感情。1949年10月15日,刘思齐与毛岸英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中举行婚礼。

他们的婚礼简朴而庄重。新房只是将两人的物品搬到一起,添置了一些必要用具,没有奢华的装饰。但这场婚礼的规格却极高,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来薄礼,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后生活甜蜜而短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奔赴前线,刘思齐的幸福被战火无情打碎。

1950年10月1日国庆节,刘思齐因病住院,毛岸英到医院探望她。此后多日,她未见丈夫踪影,心中满是疑惑。后来一天深夜,毛岸英突然来到医院,告诉她要出差,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他叮嘱她不要因收不到信而着急,说交通不便是原因。他还拉着她的手说:

“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再也不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你要珍惜学习的机会。”

临别时,他提到这次出差时间可能很长,希望她母亲能照顾弟弟毛岸青。

他问她:

“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她说:

“知道,那儿正在打仗。”

当时年仅20岁的她并未将“出差”与战争联系起来。

毛岸英走后,刘思齐出院继续学业。11月下旬,她收到毛岸英的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嘱咐她照顾毛岸青,叮嘱她好好学习,还表达了对婚后聚少离多的愧疚。她看完信后随手揣进口袋,后来揉皱了,未能保存下来,这成了她日后的遗憾。

此后,毛岸英再无音讯,她却因他事先叮嘱而未起疑。

直到1955年,她看到一张毛岸英戴着人民军帽子的照片,才得知他已奔赴朝鲜前线。又过了一年,她终于忍不住问毛主席:

“爸爸,岸英‬执行任务这么多年还没回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而毛主席思索之后,悲伤地‬回答道‬:

“他已经不在了,牺牲了。”

听到这个消息,她大脑一片空白,拉着毛泽东的手,发现他的手冰凉如霜。那一刻,她才真正感受到失去挚爱的痛楚。

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不愿相信这个事实,总觉得他还会回来。她沉浸在对丈夫的思念中,久久无法走出。毛泽东将她视为大女儿,常常写信安慰她。

此后几年的时间里,刘思齐一直请求毛主席让她去朝鲜,到了1959年的时候,毛主席觉得,是该让她放下岸英了,于是让她前往朝鲜,去毛岸英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刘思齐在朝鲜带回来了她拍的照片,毛主席随后也对她进行了嘱托,希望她未来能够去大榆洞看一看,也是在回来之后,毛主席让她要物色新的人选,走进新的婚姻。

可刘思齐充耳不闻。

此后陆续有人为刘思齐介绍对象,可刘思齐依然没有动心,毛主席‬只好再次给刘思齐写信,语气委婉地劝道:

女儿: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有一天,空军副司令兼空军学院院长刘震对毛主席‬说:

“主席,我们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有位教员,叫杨茂之,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这个小伙子老实正派,我觉得可以,是不是和刘思齐……”

有了刘震‬的介绍,毛主席立即派人过去考查,果然杨茂之的人品如刘震所言,毛主席随后决定迈出第二步棋,安排刘思齐和杨茂之见面,让他们互相了解。

其实,刘思齐与杨茂之早就见过面。刘思齐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杨茂之比她早一年到苏联红旗空军学院学习指挥。他们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上见过面,只是没有说过话,更没有想到对方会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杨茂之是个高个子,身体强健,父母都是大海岸边的渔民,他有着农民的忠厚品德和大海般的宽阔胸怀。

1961年2月,她与杨茂之结婚,毛主席‬亲自写诗相赠,并送了三百元钱,说:“我又不上街,不知买什么好,你们自己买件礼物吧。”婚后,她改名为刘松林。

毛主席叮嘱她:

“以后不要疏远父子之情哟,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

婚后‬,刘思齐生下了‬四个子女:

杨小英、杨东梅、杨钧、杨密。

杨小英的名字,就是纪念毛岸英的。

在2006年,刘思齐‬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再次来到朝鲜,刘思齐来到了大榆洞‬,这一年,中朝双方为毛岸英烈士举行了纪念仪式。

仪式上,刘思齐说:

“岸英,我来了!今天总算圆了我55年来最大的心愿。来大榆洞之前,我到朝鲜来过四次,但直到来到这里以后我才发现,大榆洞才是我真正应该来的地方,我早就应该来了。这是我天天梦到的地方。在梦中我来,就是想看到你,就是想看到你的背影,哪怕是擦肩而过。”

刘思齐接着缓缓地说道:

“岸英,这是我第一次来大榆洞,但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我老了,不能再来看你了。你牺牲在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朝鲜母亲,在她的怀里你献出生命,在这里你经历了难以忍受的极大痛苦。中朝由鲜血凝成的友谊中有你的一份,你就在这里静静地安息吧!”

说完,刘思齐慢慢走到角落,用纸巾擦去不断涌出的泪水。

此时中朝双方所有人员默默地肃立,全场一片寂静。

许久,陪同人员为刘思齐斟上了一杯白酒。她端着它,走到树下,将酒缓缓洒在地上,说道:

“岸英,这是家乡的浏阳河酒,喝了好好安息吧。”

随后,刘思齐的子女捧起一把大榆洞的泥土,小心翼翼地放进袋内,作为日后永远的纪念。

离开大榆洞的时候,刘思齐一步三回头,毛岸英的雕像目光炯炯地看着她,这段感情从未消失,这份嘱托也从未忘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