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上级要成立第六大野战军,领导班子都配好,番号却暂停使用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4-08 22:47:18

1948年的2月4日,陈毅离开杨家沟东返。

而陈毅‬这一次回到华东,他带了毛泽东手书的组建东南野战军的决定。

在中央军委的决定下,由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邓子恢任副政委。

而‬东南野战军的编制以及领导班子,已经完全确定好了。

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华野第一、四、六纵队组成,由粟裕兼任司令员及政委,叶飞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

同时,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由粟裕任书记,叶飞、金明任副书记。

而‬从2月下旬起,粟裕率华野第一、四、六纵队、两广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到濮阳整训,进行渡江准备工作。

粟裕率领三个纵队以及两广纵队、特种兵中队到濮阳,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式整军运动,为渡江作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针对江南地理条件进行行军、作战训练,派遣一个营到沿江地区侦察地形、敌情,调集准备随军南下的干部学习和研究新区政策,为此‬,中央还安排印制了供新区使用的货币:东南流通卷。

在《粟裕传》中,当时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就回忆过:

当时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渡江”了。

但是了解中国解放军史的朋友或许就知道,在解放军之中,似乎没有东南野战军,而在1948年之后,粟裕一直都是领导着华东野战军作战。

这也就意味着,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当时做的安排,并没有贯彻下去。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跟粟裕的三封电报有着直接关系。

1948年1月,河南濮阳的冬夜寒风掠过,粟裕坐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内,油灯投下微弱的光影,映照在他紧锁的眉峰之间。

而‬在粟裕的面前,桌面上铺满了地图,旁边是尚未写完的电报稿纸,他的笔尖在纸上停停写写,空气中弥漫着沉思的寂静。

中央军委的命令摆在眼前:

他将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的任务。

但‬粟裕的目光并未停留在长江以南,而是反复游移于中原的山川河流之间,他的内心反复掂量着一个疑问:

渡江南下,还是留在中原作战?

这一夜,他沉思了很多,思来想去,他最终提笔起草了一封电报,这封电报,直接改变了中原以及华东的解放战争局面。

也就是著名的子养电。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决定在南线展开行动,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过长江,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

为了筹划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特意在陕北与陈毅当面商议。

二人商定,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执行南进任务,同时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陈毅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时兼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根据计划,第一兵团三个纵队将在1948年夏季或秋季先行渡江南进,而由华野另外三个纵队组成的第二兵团,则将在1949年二三月间随后渡江。

这一部署的目的在于通过南进作战,调动蒋介石在中原的主力部队南下,从而缓解中原战场的压力,扭转战局。

但‬粟裕对这一计划持有不同意见,他起草了“子养电”,向中央军委表达了自己的初步思考。

这封电报送达陕北后,毛泽东极为重视。他拿起毛笔,逐句圈点电报内容,随后将电报送给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传阅,并在电报上批示“再送毛”,这是毛主席很特别的一个习惯,他要求自己再次审阅。

周恩来阅后批示:

“请陈毅考虑,粟所提各项问题,是否需再议一下?”

而‬在几位中央领导人多次讨论之后,中央军委对电报进行复议后,决定维持原计划不变。

五天后,也就是1月27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要求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并强调这一战略行动旨在迫使敌人改变集中兵力于中原的部署。中央还提出了三个具体方案,要求粟裕认真筹划并回复意见。

但是,粟裕接到命令后,并未立即执行,而是用三天时间深入思考。

他在1月31日再次向中央军委发出了一封长达2000字的电报。这封电报不仅详细回应了中央提出的三个方案,还重申了他在“子养电”中阐述的核心观点。

他指出,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未必能有效调动蒋军主力南下,反而可能削弱中原战场的作战力量。

要知道,粟裕过去虽然总是能够提出很多不一样的意见,但很多时候,他还是执行中央命令的,唯独这一次,中央军委已经下达了确切的命令,粟裕却还是选择与中央进行商讨,也是因为粟裕的这一个表现,让毛泽东对粟裕的这份坚持更加关注。

他原本计划让陈毅在2月1日离开陕北返回华东,在‬粟裕的电报到来之后,特意将陈毅留下,与他一同再次研究粟裕的电报。

经过讨论,中央军委决定维持原定部署,要求粟裕准备一个半月,于3月下旬率部渡江。

同时,中央指示华野其他纵队配合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大军作战,采用粟裕提出的“忽集忽分”战法,通过忽而集中、忽而分散的战术,机动歼灭敌人。

而‬粟裕接到电报后,率领部队北渡黄河,前往河南濮阳地区进行休整。

粟裕率部抵达濮阳后,部队进入休整阶段。

但‬他的内心并未因此平静,他始终在思考一个核心问题:

渡江南进与留在中原作战,究竟哪种选择更有利于实现战略目标?

渡江作战虽然能够牵制敌人,却需要长途转战,可能导致兵力损耗,而留在中原作战,则有机会集中优势兵力,直接打击蒋军主力,取得更大的战果。

在这一过程中,陈毅从陕北返回华东,来到濮阳与粟裕会合,粟裕两次向陈毅详细汇报了自己的思考。

他分析道,若三个纵队渡江南下,难以迅速改变敌人的战略部署,且兵力分散后可能面临补给困难。

若留在中原,则能与刘邓大军形成合力,打出大规模歼灭战。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粟裕还发电报征求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意见。

他希望通过与中原战区其他指挥员的沟通,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全局形势。4月18日,粟裕第三次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报。

而‬这封电报语气坚定,他明确提出“斗胆直陈”的建议:

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应留在中原黄淮地区,集中兵力打几个大规模歼灭战。他在电报中详细说明,若能集中兵力作战,不仅能有效削弱蒋军在中原的主力,还能为后续战略进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此时,毛泽东已率领中央机关东移至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他接到粟裕的电报后,立即予以高度重视。

4月21日,毛泽东亲自复电陈毅和粟裕,邀请他们到中央当面“商定行动问题”。

4月25日,毛泽东又致电在西柏坡的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和任弼时,提议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重点讨论“陈粟兵团的行动问题”。

连续三次的电报,粟裕不断地‬坚持,显然已引起中央对战略部署的重新审视。

4月29日,陈毅和粟裕从濮阳出发,抵达西柏坡。

第二天,他们随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和任弼时前往阜平县城南庄,这一天,粟裕与毛泽东时隔17年再次相见。

自1931年分别后,这是粟裕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他敬重的领袖,毛泽东难掩兴奋之情,大步走出门外迎接,他与粟裕长时间热烈握手,笑容满面地说道:

“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

而‬这一举动打破了毛泽东从不出门迎接党内同志的惯例,足见他对粟裕的重视与信任。

当天,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城南庄召开,五大书记齐聚一堂,会议的首要议题是听取粟裕的汇报。

粟裕站在会场中央,向与会者详细对比了渡江南进与留在中原作战的利弊。

他分析道,若三个纵队渡江作战,既难以达到调动蒋军回防江南的目的,又会因长途转战导致五六万人的减员。

从参谋出身‬的粟裕,显然对数字非常敏感,这也是粟裕在作战的时候最厉害的地方,粟裕继续分析,若以同样多的兵力留在中原作战,则可歼灭敌军三至五个军,削弱蒋介石的核心力量。

他结合当前全国政治和军事形势,以及历史作战经验,阐述了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的有利条件,认为这不仅能直接打击敌军,还能为后续战略进攻奠定坚实基础。

毛泽东认真聆听,时而点头,时而低声与身旁的周恩来交谈。粟裕的汇报既有数据支撑,又有对敌我态势的冷静判断,令人信服。

而‬会议持续讨论后,中央决定调整原计划:

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继续留在中原作战。

但‬中央同时强调,渡江南进仍是坚定不移的既定方针,待时机成熟时仍需执行,5月5日,会议尚未完全结束,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向刘伯承、邓小平及华东局通报这一决定。

他以中央军委命令的形式,正式确认粟裕的三个纵队暂留中原作战,同时,中央决定调陈毅前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工作,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

粟裕也是在这一次会议之后,成为了华东野战军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之下,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先后打响,也是在粟裕的领导之下,华东野战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 阅读: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