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近日迎来4个重要消息催化,值得大家重视:
第一个,3月19日,国家级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格物”,构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智能体训练生态系统,并举办“格物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发布会”。
这个平台是工信部和北京市联合成立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共享与开放协作,强化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个,3月18日,越疆科技正式发布并预售全球首款同时具备灵巧操作和直膝行走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售价19.9万元起。
值得关注的点是,这是业界首次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带入20万元以下价格带,一举打破了行业的高价壁垒。
此前的同类产品,售价一般都在25-50万元左右,比如优必选科技“天工行者”售价29.9万元。
因此,这可以看作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deepseek时刻”。
一旦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售价进入到10万元级别,将大幅提升性价比,推动行业加快进入量产普及的阶段。
从产业背景来看,越疆2015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年历史,旗下有七大系列二十余款工业机器人,累计出货量达8万台。
也就是说,公司在工业机器人行业浸淫很久了,产能规模也足够大,像关节模组等核心零部件都能够自研自产,这是它能够将价格大幅打下来的底气。
从硬件参数来看,该机器人身高1.53米,体重62公斤,全身41个自由度,臂展600mm,重复定位精度±0.05mm。
其中有两大核心技术:
一个是,28个自由度的灵巧手,能够端到端自主推理,完成电子元件焊接、精密仪器校准、脆弱物料抓取(如车厘子)等高难度任务。
另一个是,能耗较曲膝降低42%的直膝行走系统,能够在狭小空间内灵活转身,更适应复杂的地面环境。
该产品计划2025年年中试产并批量交付,目前已与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制造厂、连锁咖啡品牌达成合作。
进一步查询可知,越疆机器人目前在比亚迪、宁德时代、工业富联都有应用,例如比亚迪的仰望U8全自动生产线。
从市场反馈来看,发布会后客户订单火爆,计划明年启动2万台的产能建设。
业绩方面,据调研数据,今年收入可以达到5-6亿,同比增长40%以上,2026年预计7-10亿,实现盈亏平衡。
股价方面,越疆(02432.HK)3月18日暴涨27%,今天再涨6%,市值突破290亿港元。
越疆的供应链合作企业里,在A股最主要的是晋拓股份。
越疆虽然也跟其它机器人龙头一样,向绿的谐波、柯力传感等上游零部件公司广泛采购,但合作紧密度不如晋拓股份。
晋拓股份是一家提供铝合金部件、轻量化精密制造服务的企业,主要客户是比亚迪、宁德时代、工业富联、越疆科技等。
可以看到,从公开信息来看,越疆的大客户跟晋拓的大客户高度重叠,两者在供应链上也是深度绑定。
目前,晋拓股份是越疆科技的核心供应商,为其量产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提供铝合金结构件(如机械臂、底盘等核心部件),合作非常紧密。
目前公司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机器人发展计划,计划在2026年前将机器人业务占比提升至25%。
而在产能配套上,投资4.5亿元的无锡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Q4投产,新增年产能3万吨,重点服务越疆机器人及新能源客户。
第三个消息,云深处即将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
据市场传闻,云深处的行星减速器核心供应商国茂股份最近获得了大量订单,因此这两天股价大涨。
或许实际没有市场传的那么夸张,但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国茂股份2023年开始成为云深处的供应商,近两年合作越来越深入,关系确实是很好的。
第二,国茂股份主营减速机,下游主要行业是工程机械、锂电设备、机器人、数控机床等。
今年以来,除了机器人以外,工程机械的复苏也比较明显,很多下游厂商的订单处于饱满状态。
主要原因是国内二手工程机械的出口份额大幅增长,导致了国内设备更新这块的缺口扩大。
因此,即使传闻不靠谱,国茂本身今年的业绩也会很好。
第三,合作伙伴云深处,原来是仅次于宇树机器人的四足机器狗厂商,2024年首次发布Dr.01人形机器人。
跟宇树主打10万元以下的消费机器人不同,云深处的人形机器人主打50万元以上的工业定制项目。
目前其大客户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央企和上市公司占比75%以上,单项目金额可以达到2000万元以上。
宇树主打的是低端市场,云深处主打的是高端市场,还有前面的越疆,主打中端市场。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百花齐放,都在做蛋糕阶段,谁都有胜出的机会。
第四个消息,HW在人形机器人方面也有重要进展。
HW最近注册了“Mate robot”商标,定位包括科学研究用具、有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等产品。
HW自23年起内部正式启动机器人项目至今,24年主要是扩招团队+生态链搭建,今年将发布样机和落地。
从内部架构上来看,HW已经明确,进军人形机器人的战略跟汽车类似——
即,自己主要做技术门槛较高的“AI大脑”+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本体都交给合作方来落地。
内部分工上,HW云负责“AI赋能的大脑”,数字能源部门负责机器人续航,车BU则负责机器人视觉技术。
其余的卡脖子+关键零部件业务,都交由新成立的极目公司去研发及突破。
对外合作上,目前可以明确的是赛力斯将是主要的机器人本体生产商,就跟现在问界的地位类似。
从落地进度来看,业界预计——
赛力斯机器人的样机将在6-7月份下线,经过2-3个月的调试,随后在三季度召开发布会亮相。
到年底,会有一两千套下线,首先在赛力斯生产线上试用,明年下半年再大规模商业化。
这样的话,6-7月、三季度、明年下半年,会是HW机器人行情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