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人前人后两个样?这玄机的解读你不了解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7-03 17:01:13

TA的人前人后不一致,实际上是孕育真实自我的必经之路。

这是近期树洞收到的两个姐妹的私信求助,放在一起看很微妙,我们一起来聊聊。

姐妹A:孩子一回家就如脱缰野马,不提醒不写作业,写作业时又不安分,玩玩橡皮,或者离开座位玩。用奖励小红花兑换礼品或者计时器都没辙,反倒是托管,就能独立完成作业,也不用老师催了。

姐妹B:孩子一到托管班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尽管托管班老师严格要求,但他也总容易被分散注意力,孩子也会找借口离开座位,与同学聊天或者玩耍,反倒是在家中父母在会好一些,可自己太忙了回家太晚,也折腾。

我把这个问题放到我社群里做调查,发现大家盖楼的反应是一模一样的。

有姐妹说确实如此,孩子在别人那可老实了,但到自己面前就各种“戏精”,好累。

有姐妹说自己的情况是反过来的,在亲爹娘面前老实,在别人面前就跟山大王一样,搅得别人连连找我投诉。

孩子人前人后不一样的表现,到底是为什么呢?

大家让我谈谈怎么看,我们今天就来聊个五分钟,给大家解读一下当中的玄机。

心理学的社会角色理论,是这么阐释孩子的行为:

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社会期望。

在家里,他可能感到放松,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在外面,他可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或其他成年人的期望,因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这些期望。

反之,也是有可能的,孩子在家里因为感受到父母的期待而调整行为,而在外面反而因为轻松表现出真实自我。

孩子出现两个截然不同自我的表现,就好像一道十字路口,他既可以选择往左转,也可以选择往右转,他可以一条路走到底,也可以兜兜转转回到原地。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警惕孩子出现“顺从负效应”——过于顺从他人的要求,导致真正的自我被扼杀。

在心理学中,“真实自我”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感受和价值观,不受外界期望或社会角色影响的核心自我。

它代表了一个人最本质、最真实的自我认知和存在状态。

实际上,「乖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紧箍咒,它会掐制孩子的思考与行动,因为它会让孩子——

不敢做自己,因为那不够好。

无法信任自己,因为离开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后,自己也无法判断自己好不好,能否做得到;

不敢表露真实情绪,因为觉得别人一旦知道真实的自己是怎么样,就一定不会爱上自己,靠近自己。

我提倡顺势养育很多年了,顺势养育的理念得溯源到心理学上的先天气质理论。

气质就是婴儿其出现的反应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

这种反应性和自我调节,在婴幼儿期,是潜意识自我发展的体现。

这个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孩子人前人后表现不一样,那我们就需要通过多维度去看一看,到底哪个表现才是孩子的真实自我。

1 真实自我的行为本质一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真实自我”的概念。

当一个人表现出其真实自我时,他的行为会与其内在感受和价值观保持一致。

这种一致性被称为“自我一致性”,是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基础。

罗杰斯认为,当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其真实自我,并在不受外界期望或社会压力的情况下行动时,他们会体验到真正的满足和心理健康。

也就是说一个健康且快乐的孩子,真实的自我通常会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

举个例子,比如你观察到孩子的行为更多是在不同场合完成作业的表现不一致,比如在托管,比如在家里。

那你要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1. 其他场合,其他时间段的行为表现呢?比如在学校里,比如在爷爷奶奶家。

2. 孩子是否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持续的一致性呢?比如同样在托管,但换了一个时间段/老师,或者同样在家里,但是换了一个房间/陪伴人。

你再观察看看,去思考一下孩子的行为变化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这样子你就慢慢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实自我”是怎么样的了。

2 真实自我的自我评价一致

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就是孩子能感知到自己是认识者和行动者,知道自己和世界是分离的,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客我,就是孩子能感知到自己是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包括所有使自我变得唯一的特性。

比如身体特征、欲望、态度、信仰和人格特质,还包括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等社会特性。

上边我们提及到的社会角色,就是孩子发展出来的客我的一部分。

孩子在特定场合写作业所采取的行为,这是他主我发展的体现。

而孩子能知道自己有不同场合的行为评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这是孩子客我的发展。

主我和客我能一致的话,孩子的真实自我评价才能一致。

孩子能保持自己的行为、价值观、态度等心理特征在不同场合都真实一致,那么后续孩子的自我概念也就能发展起来更为清晰。

所以啊,你看看你的孩子,他真实自我的自我评价是否一致?

你可以直接询问孩子,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对话,询问他对不同环境中的感受和行为。

这可以帮助了解他在不同场合中的真实想法。

也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记录他的感受和行为。

这有助于了解他内心的真实世界。

也可以利用好课堂资源,如果是自驱力伴学营的学员,可以看回我在《提升自我认知小练习》课堂上带孩子们练习的要点。

▲(图/学习自驱力伴学营-自我认知练习)

3 真实自我的情感表达一致

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情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状态的认识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反应,如自尊、自豪、羞耻或内疚等。

这些情感反应反映了个人对自我形象、行为和价值观的评估和感受。

真实自我的情感表达都是一致的,因为人的行为会与其价值观的评估和感受保持着一致。

你可以观察你家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情绪反应和对自己的评估。

如果孩子在家中完成作业更骄傲放松点,能主动表达自己想法和做法,表现出与他的行为更真实贴切的真实情绪的话,这可能就是接近他的真实自我。

而如果在托管班没有完成好作业,表现得比家里还更加羞愧内疚,回避和退缩,你的孩子表达的情感可能偏离真实自我。

若希望孩子能真实又积极,需要我们父母提供好的养育。

你要知道,儿童的自我意识的情感与自我评价高度相关,只是年纪还小,还不知好坏标准,所以需要父母的反应来了解。

例如,什么时候应该感到骄傲、羞愧和内疚。

遇到孩子人前人后两个样,我们的社会标准好容易立刻就占据主导地位:

啊孩子在托管作业做得那么好,那是不是以后把孩子放托管就可以了?

啊孩子在家里写作业那么磨蹭难搞,这孩子是不是天生和我不对付?

丢掉这样子的想法,你才能够找到解决之道。

社会角色理论帮我们理解了孩子表现不一样是很正常的。

但看到你的孩子的真实自我前,先停止你的好坏评价。

因为父母对孩子及其行为表现的好坏评价,会让孩子过度体验自我意识的情感,是会导致他们会在成功时更骄傲,失败时更羞愧。

例如,“你做作业做得很差!我还以为你很厉害呢”

“你很聪明,你做作业做的很快”……

这些都要避免,你要做的是去关注教养!

例如,你可以对你孩子讲:

“你这个作业刚才是这样做的,现在试一试那样做”

“你在托管班完成了作业,试试在家也这样”

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的孩子产生较适度的自我意识,面对困难任务也会表现出更好的坚持性。

▲(图/学习自驱力伴学营-自我认知练习)

发展心理学研究过,孩子在两岁后的早期气质能更准确预测长期的人格发展。

孩子表达真实情绪的能力离不开情绪的自我调节,这也是发展心理学家罗斯巴特所研究的先天气质模型里的一个重要维度。

孩子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主动抑制一种占优势的活跃反应,计划和执行更具适应性的行为的能力。

关注到气质的重要性,就可以把重心可以放在锻炼孩子自我调节能力上。

提出气质模型的发展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还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中良好匹配模型很大程度可以改变孩子的气质。

创设一种最适合儿童气质类型的教养环境,能帮助儿童形成更具适应性的能力。

温和的接纳孩子的父母能更好匹配儿童,能让儿童掌握新经验的过程中,提出明确而合理的需求。

也就是说,你要接纳孩子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这样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才能表达地真实又一致,不管孩子的表现人前人后一不一致,你都是理解孩子的,发自内心接纳他的。

你的激励,包括鼓励、提问都会促进儿童去摸索,去表达,成为真实又积极的孩子。

比如,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你在托管班能按时写完作业,你是掌握了什么魔法吗?快告诉妈妈”

“你好像不喜欢在家写作业,家里哪里让你不舒服吗”

“你怎么想的呀?好像你在家写作业总是不投入”

“你在托管班好像和同学们很能打交道,但是作业写得不多,你感觉如何?”

咱们做好平衡,孩子的真实和积极的自我也会慢慢出来,自由生长。

▲(图/学习自驱力伴学营-自我认知练习)

就如温尼科特所言,

好的养育是需要一个不报复的人,因此可以滋养出“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的感觉。

读懂了温尼克特的这句话,你就可以理解孩子了——

TA的人前人后不一致,实际上是孕育真实自我的必经之路。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萌芽,港大毕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居香港,现居广州,畅销书《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育有两男孩,希望与你一起做自驱型养育父母,培养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

0 阅读:3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