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将军更换单位频繁,最终的军衔更多靠的是资历

武哥谈历史 2024-03-21 13:25:51

工作单位频繁更换,对于一个人来讲是有利有弊。好处是能增加经验与阅历,弊端是无法积累起深厚的工作业绩与人脉关系。

这对于有些将军来讲也是如此,有的随着地方频换步步高升,有的却是每况愈下。我们今天要讲的二位将军便是后者典型的例子。

在革命时期,二人辗转腾挪于许多作战单位,导致军功有限,最后只是凭资历被授予了上将。

我们先来说说陈伯钧。

陈伯钧

陈伯钧是四川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毕业,属黄埔六期。这个分校后来被张发奎编为军官教导团。

教导团奉命去参加南昌起义时,结果在中途的九江被张发奎缴械遣散,除了陈毅等极少数人追上了起义部队外,其余人包括陈伯钧、罗瑞卿以及程子华等多数人​各奔前程。

陈伯钧先是去了20军独立团,任团部副官。大家知道20军时任军长是贺龙,说来二人早期就有这点渊源,​长征途中再次合作,这便是后话了。

陈伯钧随这支队伍参加了秋收起义,后在毛泽东带领下上了井冈山。可以说陈伯钧机遇挺好,起点也很高,根正苗红​。

陈伯钧在革命队伍的第一个职务是排长,这要比前文所说的宋任穷与罗荣桓的连党代表低一点,但其作为军事干部,在当时很是奇缺,很受重用,被派往了袁文才部任连长。

这期间,陈伯钧曾与毛泽覃等几人拼死护送毛泽东下山去找主力部队,更加深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信任​。

在随后成立的教导队中,陈伯钧出任了党代表兼副队长,却因不慎擦枪走火误杀了队长、校友兼好友吕赤,本有抵命遭杀身之祸,后经主席说情被打一百板子,责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陈伯钧自此从红4军第31团1营1连连长开始,历任红6军第1纵队参谋长、20军参谋长、红3军第7师师长等职,1932年的6月,升任红15军军长,时年仅22岁​。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伯钧率部追击国民党军谭道源师,歼灭该师过半,缴获步枪2000余支,机枪46挺;反击国民党军公秉藩师时,巧妙运用战术,抄小路预先设伏,将公秉藩师全部缴械。

陈伯钧的第一次转折是在苏区当毛主席受到打压的时候,他的十五军军长被撤,从此离开了红一军团。

他先是去了红军学校​学习,不久去了宁都起义​的部队~红五军团担任参谋长,期间由于两次写信抨击左倾领导人又被降职为五军团​红十三师师长,

红五军团虽也是我军光荣的团体,但毕竟是偏师,很多被贬的人员都曾来过这里,诸如刘伯承、左权等人。

在长征途中,陈伯钧率领的十三师与三十四师作为红五军团的主力,一直担任殿后任务,五军团享有“铁流后卫”之誉,而陈伯钧本人则在红军将领中被称为“铁屁股”。

红军由于损失减员的缘故,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中,陈伯钧复任五军团参谋长。

陈伯钧的第二次转折则在红一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两军人员交流,陈伯钧平级调动,被派往了红四方面军的九军任参谋长,从此离开了一方面军。

他在这边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反对两军分裂,陈伯钧被贬,去了红军大学任教员,在老张失势后又转任红四军参谋长。

不久,陈伯钧的人生又迎来了转折,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他去了贺龙与任弼时的红二方面军,代替升任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出任红六军团​军团长。

抗战开始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120师,以六军团为基础组建了358旅,陈伯钧担任首任旅长,由于起初未设政委一职,原政委王震担任副旅长​。但过了仅仅三个月,旅长便由王震取代。​

离开的直接导火索是陈伯钧派会计回延安领经费,会计想搭一位军委直属摩托学校司机的汽车,对方不让,陈伯钧便给了司机一耳光​。

这事情百分百责任在于陈伯钧,作为高级干部,无论怎样不能随便打人啊。但有时候有些事说大就大,说小也小,因为此事而被撸了主力旅旅长职务稍有些​处分过重。

结合抗战初期120师出现的一些不太和谐的状况,我们妄自猜测一下,陈伯钧的离开应该不仅仅是由于一个耳光那么简单。

陈伯钧去了二方面军后虽然恢复了其大将一级的高级军职,但毕竟这里不是自己的老部队,六军团是萧克与王震一手带起来的,萧克离开后,王震则是这支部队的核心,会比陈伯钧指挥起来更得心应手。

有些事我们不便展开叙述,也只能点到为止。

反正陈伯钧最终是离开了一线部队,先是回了延安在党校学习,后去了抗大搞教育去了,​后来的主业也就是搞军事教育了。

直至1941年才又兼任了385旅副旅长,1945年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但这些都是二线部队,负责​保卫延安与大生产等任务。

可以说抗战期间,陈伯钧军功受限,级别也有所下滑。

解放战争开始后,陈伯钧去了东北,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搞军事教育,只是到了1948年5月才重回一线部队,去了东北一兵团任副司令员,给萧劲光当助手。

1949年军队大整编后,陈伯钧又任四野第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第45军军长,率部参加衡宝、广西等战役。

解放初,陈伯钧又搞起了老本行,任军事学院副院长,在南京协助刘伯承办军事教育​。在1952年的军队干部定级时,他是副兵团级,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我们知道副兵团级的大多数人被授予中将,被授予上将是属于就高,那是由于陈伯钧虽然后期军功有限,但是他的早期资历太深厚了​。

李聚奎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将领李聚奎的情况。

说起李聚奎,不少文章中在列举红三军团中出来的高级将领时,​都把他列在了其中,这是错误的,不严谨的​。

李聚奎早年是彭德怀湖南独立第5师1团中的一员,他是地地道道的平江起义出来的将领。起义后红五军成立,李聚奎是班长,此后一路升到了营长​,说起与彭总的渊源,他可比前文所说的黄克诚与彭雪枫要早得多​。

但是,后来李聚奎随红五军的一支在黄公略带领下,扩编成立了红六军,归一军团建制,后来又改为红三军,所以说,李聚奎后来离开了彭德怀,并没有在三军团​任过职。

李聚奎在红六军成立时任纵队长,不久改任师长​。长征时,李聚奎任一军团红一师师长,一师号称党的“天下第一师”,战将如云,诸如政治部主任谭政,团级干部杨得志、邓华、耿飚、黄永胜等等。

长征途中,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一师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

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其中,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使他名震全军,他的军事生涯也达到了巅峰。

但是,在红一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李聚奎也是被交流到了四方面军31军当参谋长,红一师长一职被陈赓取代​。个中缘由,我们猜测还是山头因素。

上文说了,李聚奎并没有在彭德怀三军团任职,而是随红六军(三军)去了一军团,离开了彭德怀,而黄公略也是早早牺牲,原来红三军的将领失去了领头羊与话事人​而被边缘化。

跟陈伯钧一样,李聚奎在四方面军也是不如意,先是被降为了31军副参谋长,自己又生了一场重病,接着又转任红九军参谋长,随四方面军主力过了黄河,而老部队31军并未过河。

西征军失败后,李聚奎历经九死一生才​一路乞讨回了延安,兜兜转转一圈又回归了31军做了参谋长。

此时的31军军长是陈赓,不久31军改编为129师386旅,李聚奎任参谋长,做了旅长陈赓的得力助手​。

李聚奎由原来红一方面军主力师师长,一路辗转成了现在的团级干部,昔日的手下邓华、黄永胜等人此时与之平级,杨得志当了344旅旅长,甚至都超过了他​。

之后李聚奎历任129师青年纵队政委,先遣纵队司令兼政委,决死一纵队副司令(属薄一波的手下),太岳军区一分区司令兼决一旅旅长,属三级军区​职务,​每况愈下。

解放战争开始后,李聚奎的工作又一次调动,他离开了129师,先是调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后又去了东北任西满军区参谋长,其间还在军调处挂职过一段。

后来,西满军区和东野后勤部合并,他又改任东野后勤部参谋长,从此彻底被边缘化,离开了一线军事指挥员角色,去了后勤战线,直至1955授衔前夕,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

但就在授衔前的两个月,李聚奎脱下了军装​,去了新成立的石油部当了三年部长,1958年重回军队继续搞后勤,出任后勤部政委​,被补授了上将军衔。

可以说李聚奎早期资历相当了得,跟陈伯钧一样,是大将的资格,但由于种种原因,工作地不断变换,逐渐淡出军事一线 军事成就有限,最终也是靠资历​当了上将。

(完)

0 阅读:29

武哥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