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王建安上将的事两则

武哥谈历史 2024-03-19 20:24:36

王建安将军是红四方面军出身,他参加了黄麻起义,曾先后任红军时期四方面军四军政委、抗战时期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三野七兵团司令员、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他军政双优,军功卓著,可以说在各个阶段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关王建安将军的革命事迹,在各种媒体上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就不详细描绘,就挑上两件很有代表性的,同时也有点争议的事情,来与大家聊聊。

第一件是关于王建安与许世友之间的恩怨,到底谁是谁非?

许世友与王建安是老战友,曾在四方面军一起战斗多年,在红四军时,一个是军长一个是政委。关于二人如何结怨,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为了行文方便,还是简单回顾一下。

在老张草地分裂红军活动破产后,到了延安即受到了排山倒海般的严厉批判。

而在批判时,组织者未能把老张与四方面军很好地割裂开来,使得广大四方面军将士也受了委屈与牵连,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其时又正值悲壮的西路军死了那么多朝夕相处的兄弟们,未参加西征的四方面军将士们本来就很伤心,可以说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许世友当时正在“抗大”学习。某日,学员们在批判老张时又捎带批判四方面军,他实在气不过与他们打嘴仗而气得吐血住了院。

接着他串联、说服了几十个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准备带他们回川陕根据地打游击。

不料,计划一起出逃的老战友王建安在行动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赶紧报告了抗大保卫处,使得许世友与其他将领纷纷被捕。

而后毛泽东大度、冷静地处理了这件事,与许世友进行了促膝长谈,说服并感动了许世友,不久便恢复了他的军籍、党籍并撤销了处分,将他提前释放。

在“延安事件”后,许世友对“告密”的王建安可以说恨之入骨,从此与之结下了梁子,发誓老死不相往来,即便后来在抗战时同在山东也不搭理。

到了解放济南时,毛泽东出面才勉强说服他,让王建安做了他的副手,两人喝了一顿大酒,才一笑泯恩仇。

互联网时代以来,很多文章在说起当年在延安的这件事时,会讲到王建安将军拯救了许世友等人,立了大功,许世友他们应该大谢特谢王建安才对,不该恩将仇报。

但是,我们总觉得这种提法有点事后诸葛与生搬硬套之嫌。

我们站在全党、全军、全局利益的视角下,王将军的做法是一点错都没有,这点毋庸置疑,不能否定。

但是,许世友站在他们个人角度来讲,对于同伴的“背叛”耿耿于怀,这也是人之常情。

就好比我们上学时与好伙伴一起密谋好要逃课,伙伴却在逃课前偷偷报告了老师,伙伴的举动在客观上是起到了为我们大家都好的作用,但该伙伴从此也难免会失去朋友,这其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因此不应过分拔高王将军,也不应过于去苛求老许。

第二件是关于王建安军衔补授的背后。

众所周知,我军的开国上将一共是57位,但1955年只授了55位,有两位是后来补授的,一位是我们上文说到的李聚奎,而另一位就是王建安。

其中,李聚奎是由于授衔仪式前两月调任石油部部长,所以当时未授,直到1958年重回部队才予以补授。而王建安补授的原因,那就众说纷纭了。

根据王建安的履历,应该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实至名归,而且在上将中若是按资历与军功排队的话,至少也是在中上等的位置。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53年上半年进行的军衔鉴定中,王建安时任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也是以正兵团级被上报并拟评其为上将军衔。

但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却错过了1955年大授衔。直到56年与57年才分别被授衔与授勋。

对于迟授的原因,现如今广为流传有两个版本,一是因为其身体的原因,二是由于他骄傲自满,不尊重领导。这里的领导主要是指粟裕与陈毅,而且是在战争年代。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条“得病”说。

1954年春天,时任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王建安,在朝鲜因高血压突然病倒,病情危急。

彭德怀特派医生护送回国,在周总理的关心下,请了苏联专家主持治疗,随后在青岛疗养。

于是有人就说了,是由于王建安健康的原因,其身体恢复程度与能否参加工作甚至继续军事工作当时都不能确定,因此上将军衔暂时缓授。

笔者认为,这理由根本不成立。

首先,王建安是在养病不假,但他此时并没有离开军队,也未确定他将来要去地方任职,怎么就可能因此而取消授衔呢?

而且授衔时,养病的将领很多,也并未因此而影响授衔啊。比如,林彪也正在青岛养病,元帅军衔取消了吗?结果名列三甲;徐海东在病床上躺了十几年,大将军衔暂缓了吗?而且还位居第二。

人食五谷杂粮,焉能不得病乎?尤其是作为军人,伤病更是常事,我们的政府并不是私营企业,怎么会随便因为一个将领生病而取消其作为军人至高无上的军衔荣誉呢?

更何况,他还是因为在前线指挥打仗才积劳成疾的啊,更应该念其劳苦功高,对其更加关照才是。

所以,“得病“这一说于情于理都不可能,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是牵强附会,根本站不住脚。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条“骄傲自满,不服粟裕与陈毅领导”之说。

据说王建安性格很直,与他在战场上作战灵活多变判若两人。他在生活中也没什么城府与心机,看不惯的事情,从不忍让,如此个性很容易让别人下不来台。

在三野期间,他与粟裕合作颇多,有一个传言,就是两人的关系很僵硬。

据说王建安曾对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这一经典战例,始终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在特殊环境下组织的一场特殊战役,不能把苏中作战的经验无限放大。

不过至少在华野期间,王建安对粟裕的命令是服从的,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冲突。

王建安性子比较大老粗,说话也爱开玩笑,粟裕本身又平易近人,不爱端架子,所以也造成了两人不和的由来。

这条如果属实,笔者认为二人矛盾大致还是在业务探讨范围,而且粟裕待人温和宽厚,并不是整人的人,后来也没整人的权利,这不会成为王建安迟授的主因。

而王建安与陈毅之间,确实发生过大的不愉快。

那是在解放战争初期,陈毅来山东后,王建安是陈毅的下属。

在针对一次日伪军“扫荡”的“反扫荡”会议上,二人起了冲突。

说来也就一小事儿,而且也是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人顺嘴提出来的,想着顺着这次大会一并解决,大致就是关于物资处理问题。

陈毅认为不要因为一点物资而耽误了寻找敌人,影响了部队进程。

而王建安则认为现在困难时期,这一小点物资也不应该放弃,应该妥善处理好物资之后,再去寻找敌人。

一开始俩人还可以和和气气地说话,但是都是军旅之人,都有一些脾气,最终还是吵了起来,情急之下王建安甚至拍了桌子。

虽然最终还是陈毅的建议占了上风,但是王建安还是有点不服气。

这确实有些不尊重领导,搁哪个领导都会下不来台,陈毅很生气是常理。

这件事情不知怎的还传到了延安,说山东有个王建安,跟司令陈毅拍着桌子说话,骄傲自满不服从上级领导。

在济南战役前,王建安曾被主席专门召去西柏坡,当然召他来主要是化解他与许世友的宿怨,以便做好攻城配合。但应该也有对他桀骜不驯、不服从领导的行为敲打敲打的意思。

但是这个事情毕竟过去十好几年了,王建安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中屡立功勋,也未出现过什么幺蛾子。

而且陈毅一直是个大大咧咧、豁达大度、不善于整人之人,不应该还记仇而干涉授衔事宜。

主席那边呢,当时已经对王建安点到为止了,更不会为此还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他遇到比这程度严重的人多了去了,王建安此等小事真不应构成迟缓授衔的主因。

因此,与粟裕、陈毅的不和谐也不是缓授军衔的主因。

那么,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被迟授军衔呢?据一份网传信息,原来是与一个大的事件有了点瓜葛,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上,王不是很积极,从而影响了正常授衔,有关此事,我们就不便展开细说了。

好在王建安自己也认识到了错误的严重性,不断深刻反省,努力改正,坦诚认错,1956年对其进行了补授。

(完)

0 阅读:13

武哥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