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的政工代表。不过,他并不是唯一代表,聂荣臻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者,他的资历比罗荣桓要深,而且一度还是罗荣桓的直接上司。
但是,在后来的授衔中,罗荣桓后来居上名列第七,聂荣臻却排在了第九位,这与我们在上文中所说的刘伯承与贺龙二位元帅情况有点类似。这是何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有人说了,陈毅元帅也属于政工干部啊。诚然,长久以来,人们将诗人气息浓厚与外交工作出色的陈毅习惯性地归为了政治家一类的角色。
事实上陈毅除了在革命初期做过几年政治工作外,之后的革命生涯都是在做军事主官,即新四军支队长、军长、三野司令员等。
在建国初的内刊《党史资料》中,将周恩来与除了聂荣臻、罗荣桓以外的八大元帅都冠以了“军事家”的称号,说明在这方面也是得到官方认可的。
回到正题,下面我们按照早期资历、军功、山头代表性以及现任职务(评衔时)四个方面,将聂荣臻与罗荣桓二位元帅做一下比较,看看罗荣桓是如何后来居上的。
聂荣臻
一、早期资历
聂荣臻,生于1899年,四川江津人。他于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入党,是十大元帅中第二个入党的,党龄仅次于朱德。
那段时期,聂荣臻先后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者劳动大学学习,可以说他是开国元老中学术背景最厚实的一个。建国后,他主抓科技,倒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1925年回国后,聂荣臻来到了广州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这个任职确立了他很高的军内资历。而时任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是谁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
此时的叶剑英是他的同事,而徐向前与林彪则是他的学生。
1927年,聂荣臻先后参加了我党早期的三大起义中的两个,即南昌起义与广州起义。
三大起义几乎囊括了开国的十大元帅,而一人参加过两次起义,在十位中找不出第二个来,这资历也真是没得说了。
在很多的网络文章中,说到了叶剑英与聂荣臻共享这一殊荣,其实是不严谨的,是错误的。
叶剑英只是参加了广州起义一个,时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但他并没有参加南昌起义。
在南昌起义前,国民党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感到叶挺、贺龙部队“不稳定”,企图以开会的名义把叶、贺召集到庐山,予以扣留,并对其军队包围缴械。
时任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在得知这个内幕后,秘密从庐山赶赴九江,告知了叶挺、贺龙,使得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现。
因此,只能说叶剑英对南昌起义有所贡献,但他并没有出现在起义现场,严格说不能算作参加。
而这两次起义聂荣臻不但亲临现场了,而且还担任重要职务。
在标志建军的南昌起义中,他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兼起义主力叶挺的11军的党代表;在广州起义中,聂荣臻也是主要领导人之一,起义后的1928年还担任广东军委书记。
这就使得聂荣臻又戴上了“南昌起义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等数顶桂冠。
两大起义失败后,聂荣臻先赴白区的顺直省委做组织部长,后又赴上海在周恩来的的领导下,从事了一段时期的中央“特科”工作。
以后中央组建了七人成员的中央军委,聂荣臻担任参谋长,做了周恩来的助手。
罗荣桓生于1902年,是湖南衡山人,他先后上过青岛大学与武昌中山大学,是后来的十大元帅中,唯一在国内上过大学的人。
他于1927年入党,同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上井冈山前的“三湾改编”时,担任特务连连长。
由上可以看出,聂荣臻的早期资历很深,在十大元帅中也是靠前的,罗荣桓比之确实差了好多,放在十大元帅中也是垫底的。
罗荣桓
二、各个历史时期的综合贡献
01 红军时代
在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聂荣臻撤离上海到达中央苏区,此时,第三次反“围剿”已胜利结束。
到了苏区,聂荣臻先是在红五军团工作了一段时间。而后,他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为王稼祥。接着,聂荣臻又出任了一方面军主力之一的红一军团的政治委员。
这期间,作为配角的聂荣臻虽然在军事上未能独当一面,但协助军团长林彪指挥了四、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占安顺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攻占腊子口、直罗镇战役等一系列经典战斗。
红军初期的罗荣桓,并不太惹人注目。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戴个厚厚的近视眼镜,稍显木讷。
而且,在军队初创时期,政工干部还是不如军事干部吃得开,不太受领导重视。
一直到了古田会议之后,领袖才认识到罗荣桓的优秀人品,发现他与自己观念一致,一直旗帜鲜明地支持自己。
于是罗荣桓开始受到了着力提拔,很快就从支队(营)党代表到纵队政委,再到红四军政委兼军委书记。
1932年红一军团成立后,罗荣桓出任了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这期间,他属于聂荣臻的直接下属,出色地完成了一些列政治工作任务。
后来罗荣桓又相继担任了江西军区、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又复任一军团政治部主任一职。
综上,在红军时代,无论从军职还是贡献,罗荣桓比之聂荣臻还是略逊一筹的。
02 抗战时期
1937年8月,红军接改编,以红一军团为主的部队被编为了八路军115师,聂荣臻出任了副师长。1937年10月,八路军恢复了政委制度,聂荣臻兼任政治委员。
同年的11月,中央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改任司令员兼政委,终于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党政军领导人,负责经略晋察冀。他虽然不以军事见长,但他确实是打造根据地的一把好手。
晋察冀根据地率先摸索出了根据地建设的样板,而且也是一个兵暴基地,被誉为了模范根据地。
在晋察冀根据地高峰时期,覆盖了华北80个县2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拥有1200万人口,是抗战时期与山东、苏北、太行山并列的四大敌后根据地之一。
晋察冀根据地一直坚持着对日军的反扫荡,兵力从最初的2000多人发展到1945年的20多万人。
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土岭战斗,聂荣臻麾下的杨成武,率军击毙了日本陆军中将“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这是八路军在抗战中击毙的日军最高指挥官。
另外聂荣臻也指挥根据地部队参与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应该说,这期间是聂荣臻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是他在战争年代最突出的功劳。
连毛泽东都赞誉他: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罗荣桓在抗战爆发后,先是出任115师政训处主任(相当于政治部主任),这期间,罗荣桓仍然还是聂荣臻的下属。
1938年2月,115师开赴山东,罗荣桓担任了115师的政委。
由上可以看出,网络上有关罗荣桓是115师首任政委的说法并不准确,而且他也不是聂荣臻一离开115师就接任政委一职的。
起初,山东局面并不是那么太好,外部各种敌顽势力错综复杂,内部组织问题也是难以捋顺,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调整,终于在1943年让罗荣桓党政军一把抓,才使山东的整个形势发生了飞跃的变化与发展。
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八路军部队发展到了27万人,民兵50万人,自卫团150万人,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为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千米土地,辖5个行政主任公署、22个专员公署和127个民主县政府的解放区。
此时的山东根据地已经超越“模范根据地”晋察冀,成为我党最大、最强的敌后根据地。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及以后的进军东北展开辽沈战役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以说,正是在抗战期间,由于在山东的战绩,罗荣桓开始逐步追赶了上来。
不过由于罗荣桓直至1943年才担任根据地一把手的,此前朱瑞、徐向前、黎玉等人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与自始至终经略晋察冀的聂荣臻比起来,还不能说罗荣桓已经超出,至多也是平分秋色吧。
03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担任了华北军区司令员。
初期,由于错误估计形势,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精兵简政,加之李运昌、程子华等大量华北部队支援东北,内战爆发后,华北战略区显得兵源不足。
同时,指挥员在军事能力上也有些不足,致使华北军区在大同、集宁以及张家口战役上遭遇了一些挫折,后来经一系列人员与战略战术调整,才逐渐止住了内战开打以来的颓势。
随后,华北军区也有正太战役、石家庄战役等亮点,也通过进攻辽西与冀东等地区,完成了对东北与华北的分割,有力地支援了辽沈战役,并与入关的四野一道,成功拿下了平津战役。
而罗荣桓在解放战争期间,出任东北野战军(四野)的政委,他协助林彪,发动了著名的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
接着,林罗的四野同华北野战军一道,取得了平津战役的胜利。
随后四野又从北打到南,从东北的白山黑水打到了海南的天涯海角,成为解放战争中最为强大的部队。
内战初期,罗荣桓从山东带来的六万精锐,与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成为最初的班底。
后期的四野之所以兵强马壮,当然军事主官的因素是关键因素,但在兵源的扩充上,罗荣桓同样功不可没。
在东北几年,林彪只是负责作战,其余政工、军训、装备、动员、后勤、军工都是罗荣桓一把抓的,在他的主要操作下,四野从最初的11万人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打造成了百万大军。
可以这样说,罗荣桓真正超越聂荣臻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这期间由于四野的卓越表现,将领们也是水涨船高,林彪与罗荣桓等一众将领因此异军突起,概莫如是。
聂荣臻
三、山头代表性
从山头代表性来讲,聂荣臻与罗荣桓同属于一方面军出身,但非要比个究竟,细分一下,聂荣臻属于中央空间干部,而罗荣桓则是土生土长的、从秋收起义一路走出来的将领。
四、现任职务
在1955年评衔时,聂荣臻与罗荣桓都是军委副主席,但兼职有所不同。罗荣桓身兼总政治部主任一职,而聂荣臻则是兼任副总参谋长,不过,因总参谋长徐向前身体不佳,由聂荣臻代理行使总参谋长一职。
而正是两人在兼职上一正一副(代理)上的差别,在元帅的排名上,罗荣桓也是要占一点点优势的。
最后,我们综合一下二人在早期资历、历史贡献、山头代表性以及现任职务四个方面的情况,得出了以下结论:
聂荣臻虽然在早期资历与红军时代的贡献要远高于罗荣桓,但在抗战期间,罗荣桓逐步追了上来,并在解放战争期间实现了全面超越,再加上罗荣桓在山头代表性与现任职务上略微胜出一点,最终罗荣桓在元帅排名上超过了聂荣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