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工人下岗潮,为何换来后面20年经济腾飞?

掌上纪实 2024-10-06 14:00:20

“从党员开始,为国分忧解难,为国下岗光荣!”若我们对父母大声喊出上述这几个红字,立即就会引出老一辈人的痛苦回忆……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连续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与特大洪水灾害,紧随而来的就是全国千万工人“下岗潮”。

那个年代失去国企的“铁饭碗”,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身为父亲的顶梁柱不再有尊严;温婉贤淑的母亲日后为了家庭更是百般操劳。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历史的阵痛……可回看那段历史,伴随下岗潮的一同而来的,竟是中国的经济腾飞!据登记在案的数字统计,从1998年开始,我国每年有700万以上国企工人下岗;截至2003年,国企下岗职工人数累计超过2,800万人!这一冰冷的数字意味着当时我国面临着严重经济和发展问题。正如1997年林毅夫同志提出的:中国经济处于双重过剩条件下的恶性循环。所谓的“双重过剩”,分别是劳动力过剩与产能过剩,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造成“双重过剩”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长期被计划经济压抑消费需求的群众开始大手笔买买买。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结束后,中国固定资产增速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当时一位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100元,却省吃俭用攒下六七百元,购买一件皮夹克。

既然市场有需求。诸如纺织业、煤炭、能源等行业都购买设备,开足马力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以期在短时间内向市场提供大批商品。但企业主们还是高估了国内市场,很快就导致产量过剩,以至于市场出现饱和状态。所以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全社会出现低产效能重复建设与低端产业重复投资现象。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之为“两低两重”。当时暴露问题最严重的是纺织业。当时中国棉纺锭高达4,200万,纺织企业达到6万家,全行业从业人数达到700万人。这一夸张数字的背后代表纺织业的盈利能力早就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4,200万的年产量,其中有50%,甚至超过50%被堆积在仓库里,白白闲置与浪费。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于1997年11月带着浙江、山东、江苏三省省长在上海安达棉纺厂召开会议,果断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压锭、增效、减员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至少有120万纺织工人要在三年内下岗。

这一时期在后来被称为“中国第一轮产业过剩改革的起点”,大规模的“下岗潮”就此到来。对纺织行业的这一深化改革,只是当时中国全行业产能以及劳动力过剩的一个缩影。同样是在1998年,我国煤炭行业出现连续四年全行业亏损的状态,用50万元就能买下一个山西中型煤矿的开采权。而在家用消费品端,当时全国彩色电视机年产量达到2,000万台,年销量只有1,000万台,导致全国一半电视机生产线处于闲置状态,仓库里放置了许多卖不出去的电视机。更别提从1997年年中开始,中国连续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以及98年的特大洪水,这两起天灾人祸对中国经济领域造成了上千亿的损失,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在劳动力过剩方面,中央于1992年就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放开城市与农村间的流动。许多农民为了城市户口或者到城市打工,不惜花钱找关系。一辆辆运载农民工的火车从中部、东部等地,向广东沿海以及南方地区宣泄而出。

全社会从1993年开始出现民工潮,到1998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5,500万人,这还不包括数千万国企职工!一方面是工厂盈利能力减弱,生产出的商品一多半都被堆压在仓库;另一方面是海量的农民工,整日在城市各个角落找活干。还没有WTO开放型的中国市场根本没有那么多工厂来支撑海量的民工潮,亦没有那么庞大的内需……在整个改革期间,国有企业从11.38万家下降至6.5万家,削减幅度达到42%。企业关停,意味着工人无法上班,每月固定的工资成为水中泡影。为了生活,父亲开始放下尊严,从一名人人羡慕的国企职工要与外来的农民工抢活、找饭吃。若是家里双职工同时下岗,今后的生活该何去何从?但有一个奇怪的历史现象发生在“下岗潮”开始时,那就是中国的经济竟然在稳步发展。国家首先是在1998年启动房地产市场,为制造业创造新的需求增长,同时在中西部释放30,000亿国债投资;而在2000年又在东北释放万亿投资。有关部门通过海量投资迅速释放用工需求,快速缓解当时过剩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本质都是对我国东部过剩产能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这一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至少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迎来了长达八年的产能巨量缺口。这就形成了一个有意思的局面,不少企业一方面让老员工下岗,另一方面又在想方设法去引进新的设备或者招募新员工。产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马上就被扔进垃圾桶。还是以纺织产业为例,2001年后,中国纺织产业一度领跑全国所有行业;到2007年,纺织业占全国总出口的15%,是当时收入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没有之一。以至于2007年,社会上有了著名的那句“十亿衬衫就能换来一架空客A380”。这句俏皮话体现了中国纺织产业在当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纺织产业的总出口额和利润增长远远超过预期。但在20世纪末,中国纺织业却是中国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可见,当年以“壮士断腕”精神进行的企业深化改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迎来了产量的大爆发。以至于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十多年里,经济已然腾飞。结合上述种种,有必要对“下岗潮”以及中国经济腾飞两件事情进行综合总结。在20世纪末,因为产能、劳动力过剩,导致中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由于行政力量的果断介入,让我国快速完成了产能和劳动力的“一刀切”。

短暂压下去的产能,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迎来了强势反弹。中国入世后,接收到的订单数量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原先是“狗皮膏药”的制造业,瞬间从产能过剩变为产能严重不足。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在200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有关部门还在强调缩减制造业产能取得的卓越成效;而在2004年就已经变成“快速增加产能,解决供应紧张问题”。一边去产能一边增加产能的矛盾现象,足以证明当初的“下岗潮”、企业的深化改革,对中国的经济腾飞到底有多么巨大的帮助。这一奇怪现象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国加入WTO之前,产能过剩和劳动力过剩仅是针对本土一个市场。在入世后,所有的产业都寻找到新的市场。哪怕是产量严重过剩的纺织产业,叠加上当时中国廉价劳动力还有海外优势技术,以及廉价的汇率优势,马上得到国外买家的垂青。产品竞争优势很快体现,海量订单就会源源不断砸到我们的头上。

所以中国在入世前后,商品出口总量相差能用“倍”来形容。一群轻工纺织家电的老板,几年前还在为如何销售库存商品烦恼,几年后就在思考如何把老工人召回,还有产品卖到全世界。学界普遍认为:早在2001年,中国制造业就已经走出产能危机,当时各级政府已经在大干快上新项目,为入世做准备。三年前还在轰轰烈烈的“去产能”行动,就此宣布取得胜利,连带着“下岗潮”的影响也被无限抹平……

2 阅读:365

掌上纪实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