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我说“农民因为有了养老金,才有养老金的差距”,人们可能不会认同。但事实确实如此。理由如下:
当农民未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时,他们的养老依赖土地、子女或储蓄,与其他群体(如城镇职工)的养老模式截然不同,缺乏直接比较的基础。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农民第一次拥有“养老金”,却也瞬间暴露了城乡养老金的巨大差距。例如,2023年城镇职工月均养老金约3600元,而农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仅约100多元(部分省份补贴后可达200-500元)。这一比不要紧,立即激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养老公平的讨论。
农民无养老金时,养老责任被归为“家庭义务”,城乡养老问题处于“不同赛道”;而制度覆盖后,养老金成为所有群体的共同标尺,横向比较成为必然。农民开始以“受益人”身份要求平等权利。低水平待遇与城镇职工的悬殊落差,整个社会也在为其鸣不平:认为农民历史贡献与现实回报的错位。为农民大幅度提高养老金的呼声不绝于耳。
而现在问题是,目前的制度设计没有统一,也不能统一。城镇职工养老金依托“就业关联”逻辑,与工资水平、缴费年限强绑定;农民养老金则遵循“福利补贴”逻辑,完全依赖地方财政的补贴和投入。
我要说的是,农民养老金的“从无到有”是制度进步,而差距的显性化则是迈向更高层次公平的必经阶段。要解决农民养老金待遇过低,与其它群体差距较大的的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还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小编的意思是应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