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2023提振经济就看它

杨梅说商业 2024-03-22 04:22:48

  消费的经济学解释是指通过购买和使用商品和服务来满足人类需求和欲望的行为。消费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和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动力。

  在经济学中,消费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1.边际效用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消费时会考虑每个额外单位的商品或服务对他们的满足程度。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倾向于购买更多满足当前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也意味着人们对每个额外单位的满足程度递减。

  2.收入效应: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水平受到其收入变化的影响。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从而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3.代际消费:代际消费的理论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他们所属的代际特征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代际可能会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消费决策,这也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4.心理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在解释消费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的消费决策受到个人偏好、态度、信念、情感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广告和营销策略也会通过操纵心理因素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现在,随着2023年“消费提振年”下半场的正式启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委日前已密集发出促消费信号,推动出台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系列政策举措。7月28日,《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发布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围绕此次印发的文件在恢复和扩大消费方面的具体举措,国发委发言人表示,居民消费是满足居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关键环节。促消费政策不是所谓的“掏空钱包”“透支需求”,恰恰相反,促消费政策的出发点是帮助居民节约开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买到更有科技含量、更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避免不法“套路”、假冒伪劣等产品。政府施策更有效、更惠民,老百姓消费和福利就能同步得到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文件包括大宗商品包括汽车、房产、家装及消费电子等的消费意见和措施,还有服务性消费包括餐饮、文旅、娱乐会展、健康等的服务供给和规范,以及农村与城市的消费互通,另外还提到像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的开发和利用,加上对于消费设施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升级以期实现居民消费的回暖和快速增长,进一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

  提振消费在经济学中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的政策手段。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衰退时,个人和企业倾向于削减支出,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为了提振消费,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或提供刺激措施来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激发消费。这种政策被称为财政刺激。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借款成本和储蓄收益。降低利率可以鼓励借款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如量化宽松政策,增加流动性,促进信贷市场的活跃,从而刺激消费。

  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政府可以直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减税措施可以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鼓励他们增加消费。政府还可以提供税收抵免、税收减免或消费券等措施,直接激励人们消费。

  经济刺激措施: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如提供补贴、奖励计划、就业保障等,来推动消费。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信心和消费意愿,刺激消费需求。

  金融市场稳定: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消费有重要影响。政府可以采取措施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和稳定预期,从而促进消费。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理论并非独立存在,政府在实施经济政策时往往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此外,消费提振也需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6%。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确是程增长态势,那为什么政府还是就消费紧抓不松呢?应该说,促进消费在经济学中被视为刺激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刺激经济增长。包括:

  1.收入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通常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如提高工资、扩大就业机会等,可以刺激消费。

  2.税收政策:调整税收政策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降低消费税或提供税收减免措施可以降低商品价格,鼓励人们增加消费。而对高收入人群征收较高的所得税则可以促使他们增加消费,以减少税负。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消费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整利率,中央银行可以刺激或抑制消费。降低利率可以减少借款成本,鼓励人们增加消费和投资动力。相反,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消费。

  4.销和广告:有效的营销和广告策略可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通过使用吸引人的广告、打折促销、奖励计划等手段,企业可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5.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认同、群体效应和社会压力等,也可以影响消费决策。当人们看到他人购买某个商品或服务时,他们可能会受到影响,产生购买的欲望,从而促进消费。

  6.政府支出:政府的投资支出可以刺激消费。例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

  那如果没有各种政策干预仅仅基于个人自身的意愿和自由下的消费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经济学现象呢?

  1.效用最大化:自愿消费可以被解释为个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做出的理性决策。个人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会根据自己的偏好、需求和预算来选择,以使他们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2.市场供需:自愿消费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供需的表现。在市场经济中,供给者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而消费者基于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决定是否购买。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和竞争力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实现自愿消费。

  3.信息不对称:自愿消费的经济学解释还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消费者根据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信息来做出购买决策,而供应者通过宣传和广告来传达有关产品的信息。自愿消费的决策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了解和评估。

  4.消费者福利:自愿消费还与消费者福利的增加相关。当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务时,他们更有可能获得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提高生活质量。

  5.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自愿消费对于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当消费者增加自愿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需求增加会刺激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当然,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前提,还是要让老百姓兜里有钱。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促进消费必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其关系可以概括为:

  1.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居民收入水平对其消费水平的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居民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倾向也会增加。这是因为较高的收入意味着居民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2.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描述了居民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时,他们用于消费的比例。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会减小。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较低。这是因为人们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基本需求满足,他们会更倾向于储蓄或投资。

  3.储蓄和投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储蓄和投资行为也有影响。较高的收入水平往往会促使居民增加储蓄和投资,以便实现长期财务目标和应对未来风险。储蓄和投资的增加能够为经济提供资金来源,推动经济增长。

  4.消费心理学:除了经济因素外,消费行为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们的消费决策可能受到社会身份、文化价值观、广告和社交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纯经济逻辑。

  到这可能有人会跳出来说,折腾来折腾去还不如给老百姓直接发钱刺激消费来的省事。虽然给居民直接发钱可能在短期内刺激消费,但这种做法并不总是适宜或可持续的,具体需要考虑:

  1.通货膨胀风险:直接向居民发放大量资金可能导致需求迅速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当需求远远超过供应时,价格可能上涨,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削弱消费者购买力,并可能对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预算和财政问题:直接给居民发钱需要政府有足够的财政空间来支持,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措施中。这可能会对预算产生压力,增加政府债务,或导致财政赤字,从而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风险。

  3.消费结构不平衡:直接给居民发钱可能无法确保这笔钱会被直接用于消费,而可能被用于储蓄、投资或购买非本国商品。这种情况会导致消费效果不如预期,不能有效刺激本国经济。

  4.长期可持续性:直接给居民发钱通常只是一种短期刺激,而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需要更加复杂和全面的政策措施,涉及到改善生产力、就业机会、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等领域。

  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更全面和可持续的政策举措通常更具长期效果,如鼓励就业、提高工资、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公共支出、以工代赈、投放消费券等。

  总体看,我国将继续坚持“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的“消费提振年”政策。因此,唯有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才能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