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语,大智慧,《论语》里的成语(学而.第一)

寒珊课程 2024-06-21 15:07:23

从今天起,开始收集整理有着中国“圣经”之称的《论语》一书的成语。

原计划不是这样的。在《荀子》一书成语收整后,准备的是《三国志》。原因有三,一是喜欢,二是这几年走了不少三国故地,收获虽多,但知识零散,需要梳理一下,三是之前的整理的成语都出自思想理论层面的书籍中,有些枯燥,想换一下口味。

书也准备好了,还没有开始,却被鲍鹏山老师给打乱了节奏。因为偶然翻到了他的大作《风流去》,觉得很有趣,意犹未尽,又重新看了他的视频《鲍鹏山新说水浒传》、《孔子是怎样练成的》,越发觉得此人讲话有条理、解读到位,寓言风趣而又有深度,于是越发喜欢上他了。最后看了他的《论语导读》,也是受益良多。深奥枯燥的《论语》,经他一导读,变得浅显易懂,生动而有趣了;严肃的大圣人也变得可爱了;以前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经他娓娓道来,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真是相见恨晚啊!于是我改变了计划,《三国志》暂且放到一边去吧。

网上也有不少归整《论语》中的成语的,粗略看了看,有些不够全面,有些并非来自《论语》一书,还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整理,对照《汉语大词典》,逐一过滤、梳理、收整,为的就是自己更深的理解,更好地掌握。

《论语》一共二十章,就按照每次一章的原则进行整理好了。

今天开始整理第一章《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又称“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人们进入“道德之门”。本篇共有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以下是《学而第一》里面的成语:

1、学而时习之

【解释】: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夫子说,学习并且时时践习所学,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举例造句】: 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近义词】: 温故而知新。

2、不亦说乎

【解释】:原意,不是很高兴吗?现在多用为戏谑用语,如,“忙的不亦乐乎”就是忙得不得了的意 思。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3、犯上作乱

【解释】:指触犯君上尊长,搞叛逆活动。

【出处】: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有子说:“他的为人,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反叛作乱,这这种人从来没有。”

4、一日三省(三省吾身、吾日三省)

【解释】: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吃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有不尽心的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吗?老师传授的知识践习了吗?”

【举例造句】: 三省吾身,谓予无愆。 ★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

5、千乘之国

【解释】: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夫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慎重地处理政事,诚信无欺。节省财物,爱惜人民,征用百姓要选择农闲的时候。”

6、节用爱人

【解释】: 节约用度,爱护百姓。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近义词】: 节用厚生

7、使民以时

【解释】: 时:农时。执政者要按照农时使用民力。指在农闲时使用民力,避免影响农业生产。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臣闻使民以时,使臣以礼,自古未有不由斯道而致隆平者。 ★《元史·盖苗传》

8、入孝出弟

【解释】: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夫子说:“年幼的人入门则孝顺父母,出门则恭敬兄长,谨慎而诚信,博爱大众,亲近仁德。做到了这些如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

【举例造句】: 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弟,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 ★宋·朱熹《〈小学〉题辞》

【近义词】: 入孝出悌

9、行有余力

【解释】: 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10、贤贤易色

【解释】爱护贤者而轻于女色。

【出处】:《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夏说:“一个人,选择妻子看重其贤德,不看重其色相;对待父母能尽心尽力;辅佐国君能献出生命;和朋友结交,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11、言而有信

【解释】: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则要你言而有信,休担阁了少年人。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

【近义词】: 言出必行

【反义词】: 言而无信、自食其言

12、过则勿惮改

【解释】: 过:过错;惮:害怕。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畏,学则不顾。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夫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到的东西也难以固守遵行。做事情应以忠诚、信义两种品德为主。但是,不要和没有自己境界高的人结交。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举例造句】: 前者躲避现实,有点“明哲保身”的味道;后者也还看不见“过则勿惮改”的勇气。 ★谢觉哉《反省》

13、慎终追远

【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父母丧葬之事,不断底追念祖先,这样做,百姓的德行就自然归于仁厚了。”

【举例造句】: 五间正殿前,悬一块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近义词】: 慎终思远、谨终追远

14、温良恭俭让

【解释】: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子贡说:“夫子是以温和、善意、恭敬、节制、谦让的态度得来的。夫子获得信息的方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吧。”

【举例造句】: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

【近义词】: 温良俭让、温良恭俭

15、礼之用,和为贵

【解释】: 按礼行事,当以平和宁静为本。

【出处】: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说:“礼的功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里面,这一点很美好;无论大事小事都依照这个目标去做。却也有不可行的地方;只知道一味地和,而不用礼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16、小大由之

【解释】: 指用途可大可小。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近义词】: 可大可小

17、食无求饱

【解释】: 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处】:《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

【翻译】:夫子说:“君子吃饭不求温饱,居住不求舒适,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慎重小心,到有道德的人哪里去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近义词】: 食不求饱、食不念饱

18、居无求安

【解释】: 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19、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解释】: 饮食不要求饱,居住不要求安逸舒适。指对生活要求不高。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20、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21、贫而无谄

【解释】: 虽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人。

【出处】:《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怎么样?”夫子说:“”可以算是好的了。但还比不上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举例造句】: 自古道贫而无谄,肯贪荣忘恩失义、附热趋炎? ★元·柯丹邱《荆钗记·分别》

22、贫而乐道

【解释】: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自行其道,自得其乐,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富而有德,贫而乐道,这些当然与计谋无关,乃大智无谋也。 ★王蒙《我的人生哲学》二一

【近义词】: 安贫乐道

23、富而无骄

【解释】: 富:富有;骄:骄傲。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近义词】: 富而不骄

24、富而好礼

【解释】: 富庶而有讲礼教。指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谁知他家那等荣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近义词】: 富而无骄

2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解释】: 谄:巴结,讨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26、告往知来

【解释】: 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夫子说:“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事,你能举一反三,明白你原先不知道的事了。”

【举例造句】: 与赐、商言诗,切磋绘事,告往知来。 ★清·魏源《诗比兴笺序》?

本章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