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听道理,人们更愿意听故事-职场讲故事系列(1)

老张看职场 2025-02-17 20:30:46

相较于听道理,人们更愿意听故事。

柏拉图也曾说过: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

我相信很多人都应该愿意听故事的,而职场人更需要“讲故事”的能力,因为很多时候的沟通与协作,是需要“故事力”表达,而绝不是生硬地信息输出就可以了,否则容易事与愿违......

这次开始,和朋友们分享几次关于职场人讲故事能力的内容,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帮助。

这次分享,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人们这么愿意听过是呢?

之所以没有人不喜欢故事,可以想象应该是源于咱们先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想象一下,上古时代我们的先人们,在一天的捕猎劳作之后,晚上他们围坐在篝火旁,一边吃着烤制的猎物肉,一边聊着可能白天经历的某些刺激惊险,或许这应该就是人类喜欢听故事的起源。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的电影时间一般在90分钟左右,据说这个时间是人们坐在一个地方听别人讲故事的比较舒服的最大可接受时长,也许和远古先人们在篝火旁边吃边聊而形成的惯性有一定的关联。

人类就是听着故事长大的,从远古先人,到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有人可以拒绝故事带给我们的期待。

而从人类大脑对信息接收的模式及喜好角度讲,故事本身和人类的大脑相互之间的“喜悦反应”,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故事可以更有效吸引大脑注意力并激发其投入

大脑本身具有默认的“节能模式”,即大脑倾向于以最少的能量消耗完成日常任务,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及决策判断,很喜欢依赖固有神经路径运作。比如我们平时喜欢“刷手机”,这便是大脑的“待机状态”,无需费力思考。

而故事具有对大脑的“唤醒作用”:一个好故事能够打破这种惯性—通过设置悬念、制造意外或提升风险及未知好奇等,迫使大脑脱离懒散模式,主动消耗能量启动思考。同时大脑会指令多种感官体验(如描述视觉、听觉、触觉细节),对信息进行综合接收及分析。

帮助人们打破原有预设,建立新的深层理解

大脑具有“自动补全”机制:人们常预测某些结局或结果,或打断他人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这便是大脑为节能而快速填补信息缺口的表现。

而一个优秀的故事,会具有反惯性力量,能够帮助人们打破预设和惯性思维,例如电影中的意外反转会迫使大脑跳出惯性思维,重新投入思考。通过关联目标(如改变认知、激励行动等),故事可以有效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建立新的理解、更深刻思考等。

帮助人们更有效信息处理与记忆关联

感官体验带有情感印记,并作为记忆准备,有点像咱们手机里用日期、时间和地点标记照片。我们的大脑不断地参考这些记忆来预测未来的反应。故事通过向我们的大脑提供整理建议来帮助我们。大脑可以把人们的故事和现实联结起来,并影响人们的行为。

建立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人们天然亲近与自己相似或有联结的群体(“圈内”),并基于此差异化处理信息(如更易接受“圈内人”的观点),职场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而通过讲故事,与人们建立起来的情感共鸣、信任感、彼此放松、信息更容易接纳和交换,并形成自己周围的“圈子”,故事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故事的神经化学物质双向调控作用

好故事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追求愉悦 vs. 规避痛苦:

正向化学物质(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驱动人们的愉悦体验。压力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则用于集中注意力应对威胁。

优秀的故事能精准调度这些神经反应,通过制造紧张-释放的节奏,让人们沉浸于情感起伏中,从而强化信息传递效果。

也因此,故事绝不是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讲故事更绝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一个好故事、讲好一个故事,更像是大脑活动的“开关”与“催化剂”。如果可以运用好讲故事的技巧,在职场各种需要说服与影响、沟通与协作等诸多场景中,都是很必要很好用的优质能力。

0 阅读:0